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十年公益路,万亩新绿洲

——记苏州大学校友郭试瑜和色登巴拉吉尔

作者:姚 臻 发布时间:2016-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姚臻

  十年前,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阿拉奔沙漠地区,放眼望去一片荒芜、风起沙扬;十年后,沙海中却有了一片生机盎然的小绿洲:500万株植物郁郁葱葱、迎风摇曳,黄白黑相间的牛羊分散在绿洲四处,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昆虫、小蜥蜴、田鼠、野兔……呈现出一个逐渐恢复的生态平衡圈。而改变这一切的,是苏州大学77届校友郭试瑜和色登巴拉吉尔。

  拳拳赤子心,共铸公益梦

  今年65岁的郭试瑜毕业于苏州医学院。20多年前,他曾是苏州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理研究专家。在日本著名侨领杜子威先生的举荐下,他东渡日本求学,旅居日本20年,退休前是昭和大学医学部副教授。虽然身处异乡多年,但郭教授一刻也没有忘记要为祖国做点实事。

  2000年前后,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保护母亲河——黄河”的活动中,郭试瑜开始关注国内的沙漠绿化。2004年初,身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的他与苏州医学院同班同学、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医院外科主任医师色登巴拉吉尔取得联系。这位深爱家乡草原的蒙古汉子告诉老同学,在他小的时候,家乡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地区水草丰美,美丽富饶,后来由于过度放牧和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渐渐地就荒漠化了。而该地还与被称为“内蒙明珠”的乌梁素海紧邻,东靠“草原钢城”包头市,如果沙化继续下去,不仅会威胁乌梁素海的存在,也将对内蒙古制造业、工业中心的包头市产生恶劣影响。

  一番深谈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开始自费从事沙漠治理工作。虽然不在一地,但为了共同的理想,老哥俩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通上一次长途电话。有时分享治沙中遇到的开心事,有时互相鼓励,有时共同商量解决烦心事。对于一年中少有的几次见面,老哥俩都特别珍惜,即使深夜,还在促膝谈心,除了聊不完的“绿化经”,还讨论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十年改天换地,“点绿”5万亩沙漠

  从医学教授转变为植树治沙专家并非易事。刚开始治沙时,郭试瑜忙着筹集资金、上下联系,色登则负责具体管理。为了寻找最适合沙漠种植的植物,郭试瑜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种植了20万株沙柳、梭梭和沙棘。茫茫沙漠,无路可寻,种植过程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那时,色登开着摩托车从几百里外载着树苗一路颠簸,一趟又一趟地开进沙漠。每个清早,大伙带上水、干粮,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烈日下,边走边撒种子。风沙大的时候,连一米之外同伴的脸都看不清。有时找不到回去的路,几个人只好拉着手寻找围栏的方向,摸索着在天黑时走回家。

  在他们的坚持下,大部分的小树成活了,但一场长达两个月的干旱使部分刚栽下去的树苗变成了“干柴”,就在大家痛心不已的时候,一场大雨又让这些“干柴”开始发芽抽枝。看到了希望后,众人愈加坚定了治沙的信心。2006年,郭试瑜和色登在乌拉特前旗的苏计社沙区成立“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此后十年间两人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植树20多种、500万株,还引进了优良品种的西门塔尔牛,成立了西门塔尔牛推广繁殖基地,并在乌拉特前旗进行示范推广。

  苗活了,树长起来了,沙柳已有一米多高,一些树已经可以采条扦插,固沙植树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滚动发展。但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一滴筹集来的治沙资金对老哥俩来说,却不是一笔小数目。在东京工作20多年的郭试瑜,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从来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衣服都是反复穿,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在苏州的一个老小区里。退休前是当地医院副院长的色登声望颇高,但出差包头市开会,也只舍得住20元一晚的地下室。连示范园的简易工棚、围栏都是色登从别的工地转买废料后,一砖一瓦亲自建起的。

  大爱汇聚,传递正能量

  有感于校友郭试瑜和色登的公益行为,苏大师生也纷纷加入到绿色行动中。为此,苏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特别推出“苏州大学绿色行动”特色捐赠项目,号召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为祖国的绿色事业贡献力量。2013年,学校在“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专门设立苏州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了首批医学生奔赴内蒙古,种植、修剪树木,开展沙漠绿化活动。今年暑假,苏大校友会及学校相关部门教师11人又来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草原,再次用实际行动支持两位无私奉献的校友。

  “身临其境,才真切感受到了郭教授和色登医生的不易。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年累月地坚持治沙工作,这需要多么坚毅的决心,真让我们敬佩!”参加沙漠植树活动后,苏大法学院毕业生边增宽感触地说。

  而让校友们更敬佩不已的,是郭试瑜教授和色登医生在荒漠造绿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生信仰。“活着就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就像治理沙漠,我们付出了有成效了,这就是造福人类子孙的事。”看着片片绿了的沙漠植被,色登医生坚定表示。

  回望十年的坚守,郭试瑜的心中也满意欣慰:“现在我们退休了,年纪也大了,但只要有一天精力,我们都不会放弃。母校苏州大学接力参与沙漠治理,令我们非常感动。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郭试瑜还介绍,今年他们又在乌拉特中旗草原种了一千亩地,并且种树的种子已全部发芽,“给牧民做个保护环境的改造示范,希望带动更多的人植树造林,让沙漠变绿洲。

责任编辑:陈路

十年公益路,万亩新绿洲
——记苏州大学校友郭试瑜和色登巴拉吉尔
发布时间:2016-09-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作       者:姚 臻

    ■本报通讯员 姚臻

  十年前,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阿拉奔沙漠地区,放眼望去一片荒芜、风起沙扬;十年后,沙海中却有了一片生机盎然的小绿洲:500万株植物郁郁葱葱、迎风摇曳,黄白黑相间的牛羊分散在绿洲四处,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昆虫、小蜥蜴、田鼠、野兔……呈现出一个逐渐恢复的生态平衡圈。而改变这一切的,是苏州大学77届校友郭试瑜和色登巴拉吉尔。

  拳拳赤子心,共铸公益梦

  今年65岁的郭试瑜毕业于苏州医学院。20多年前,他曾是苏州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理研究专家。在日本著名侨领杜子威先生的举荐下,他东渡日本求学,旅居日本20年,退休前是昭和大学医学部副教授。虽然身处异乡多年,但郭教授一刻也没有忘记要为祖国做点实事。

  2000年前后,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保护母亲河——黄河”的活动中,郭试瑜开始关注国内的沙漠绿化。2004年初,身为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的他与苏州医学院同班同学、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医院外科主任医师色登巴拉吉尔取得联系。这位深爱家乡草原的蒙古汉子告诉老同学,在他小的时候,家乡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地区水草丰美,美丽富饶,后来由于过度放牧和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渐渐地就荒漠化了。而该地还与被称为“内蒙明珠”的乌梁素海紧邻,东靠“草原钢城”包头市,如果沙化继续下去,不仅会威胁乌梁素海的存在,也将对内蒙古制造业、工业中心的包头市产生恶劣影响。

  一番深谈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开始自费从事沙漠治理工作。虽然不在一地,但为了共同的理想,老哥俩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通上一次长途电话。有时分享治沙中遇到的开心事,有时互相鼓励,有时共同商量解决烦心事。对于一年中少有的几次见面,老哥俩都特别珍惜,即使深夜,还在促膝谈心,除了聊不完的“绿化经”,还讨论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十年改天换地,“点绿”5万亩沙漠

  从医学教授转变为植树治沙专家并非易事。刚开始治沙时,郭试瑜忙着筹集资金、上下联系,色登则负责具体管理。为了寻找最适合沙漠种植的植物,郭试瑜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种植了20万株沙柳、梭梭和沙棘。茫茫沙漠,无路可寻,种植过程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那时,色登开着摩托车从几百里外载着树苗一路颠簸,一趟又一趟地开进沙漠。每个清早,大伙带上水、干粮,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烈日下,边走边撒种子。风沙大的时候,连一米之外同伴的脸都看不清。有时找不到回去的路,几个人只好拉着手寻找围栏的方向,摸索着在天黑时走回家。

  在他们的坚持下,大部分的小树成活了,但一场长达两个月的干旱使部分刚栽下去的树苗变成了“干柴”,就在大家痛心不已的时候,一场大雨又让这些“干柴”开始发芽抽枝。看到了希望后,众人愈加坚定了治沙的信心。2006年,郭试瑜和色登在乌拉特前旗的苏计社沙区成立“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此后十年间两人投入资金400多万元,植树20多种、500万株,还引进了优良品种的西门塔尔牛,成立了西门塔尔牛推广繁殖基地,并在乌拉特前旗进行示范推广。

  苗活了,树长起来了,沙柳已有一米多高,一些树已经可以采条扦插,固沙植树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滚动发展。但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一滴筹集来的治沙资金对老哥俩来说,却不是一笔小数目。在东京工作20多年的郭试瑜,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从来不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衣服都是反复穿,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在苏州的一个老小区里。退休前是当地医院副院长的色登声望颇高,但出差包头市开会,也只舍得住20元一晚的地下室。连示范园的简易工棚、围栏都是色登从别的工地转买废料后,一砖一瓦亲自建起的。

  大爱汇聚,传递正能量

  有感于校友郭试瑜和色登的公益行为,苏大师生也纷纷加入到绿色行动中。为此,苏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特别推出“苏州大学绿色行动”特色捐赠项目,号召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积极投身植树造林活动,为祖国的绿色事业贡献力量。2013年,学校在“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专门设立苏州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了首批医学生奔赴内蒙古,种植、修剪树木,开展沙漠绿化活动。今年暑假,苏大校友会及学校相关部门教师11人又来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草原,再次用实际行动支持两位无私奉献的校友。

  “身临其境,才真切感受到了郭教授和色登医生的不易。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年累月地坚持治沙工作,这需要多么坚毅的决心,真让我们敬佩!”参加沙漠植树活动后,苏大法学院毕业生边增宽感触地说。

  而让校友们更敬佩不已的,是郭试瑜教授和色登医生在荒漠造绿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生信仰。“活着就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就像治理沙漠,我们付出了有成效了,这就是造福人类子孙的事。”看着片片绿了的沙漠植被,色登医生坚定表示。

  回望十年的坚守,郭试瑜的心中也满意欣慰:“现在我们退休了,年纪也大了,但只要有一天精力,我们都不会放弃。母校苏州大学接力参与沙漠治理,令我们非常感动。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郭试瑜还介绍,今年他们又在乌拉特中旗草原种了一千亩地,并且种树的种子已全部发芽,“给牧民做个保护环境的改造示范,希望带动更多的人植树造林,让沙漠变绿洲。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