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校名越改越大 特色越改越小

作者:陈明 付奇 发布时间:2016-11-11 来源: 《新华日报》

专家学者批评部分高校一味贪“大”求“全”追“新”

校名越改越大 特色越改越小

  11月5日至6日,由国家行政学院和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在南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等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地方高校“掌门人”齐聚南通,共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之路。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地方才是地方高校的“根据地”;地方高校转型必须在对接地方中找出路,在服务地方中求发展。

  在竞相改名中丢掉校魂

  “地方高校贪‘大’求‘全’追‘新’,在竞相改名中丢掉校魂的现象必须得到遏制。”地方高校愈演愈烈的 “改名”风,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焦点。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全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约占高校总数的1/5。仅去年,全国就有32所高校获准改名。有专家举例说,南通某著名纺织职业学院,其前身为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曾是我国纺织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全国地方高校中享有盛名。但随着2014年该校改成江苏某工程学院之后,名头变大了,范畴变宽了,但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校名中也找不到了。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高校争相改名的现状,正是地方高校定位不清,急于扩张的反映。1998年,中国的本、专科在校生只有340万人;而去年,这个数字达到2468万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地方高校已到了必须转型的“风口”,学者们呼吁:“地方高校”转型亟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

  “高校转型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国高教管理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刘建平强调,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走‘应用型发展’道路,以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对接地方、对接产业。”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说,中国幅员辽阔,在区域和产业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利于改变高校的同质化,实现特色发展。他认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遵从需求导向。他举例说,部分师范院校由于当地师范生需求基本饱和,由师范类院校转向理工类院校。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基于长三角的师范生需求基本饱和,将师范生规模降到9%,再根据当地的产业,积极对接行业,成立五大行业学院,如光伏学院、电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服装工程学院等。

  “这实际上就是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它提醒地方高校转型必须在对接地方中找出路、在服务地方中求共荣。”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认为,地方高校转型要面向地方需求,强化校地互动,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要坚持“土”“特”“用”的理念,建设本土性、特色化、应用型的学科,用实力和贡献扭转地方“攀上”“攀高”“攀强”局面,实现校地(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去年,南通大学进行机构调整整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群,投入近4000万元,建立新能源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中心等16个研究中心;设立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南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分别在海安、吴江等地设立13家分中心;南通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一项项举措与南通当地经济转型发展形成“共振效应”。

  对接地方需求,实现校地相长

  地方高校转型,不仅要立足地方“根据地”,更要敢于攀登特色化学术研究高地,用最新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紧跟国家“海洋战略”,组织多学科的24名专家成立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追踪沿海开发中的热点、难点,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科研工作的“桥头堡”,跻身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通大学主动分析研判国家经济发展态势,早在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初,就成立了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并牵头长江沿线省市高校设立“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10月28日,该院最新研究成果《协调性均衡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战略与江苏探索》面世,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成长春捧出的江苏“对接长江经济带推进跨江大融合”研究报告,还成为江苏省委中心组学习参考文选。在近日公布的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名单中,该院名列榜首。10月中旬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后,南通大学便出台了《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意见》。身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笑言自己最近的曝光率“几何级增长”,成为“红人”,“我们就是要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拓空间,以服务增效益,真正实现‘校地相长’。”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