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大学生挺能买 “双11”包裹量第一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15 来源: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11月15日讯 今年“双11”产生6.57亿物流订单,快递业“最后一公里”正面临新考验。从前年开始,南京兴建“速递柜”,但也没能顶得住购物狂潮。菜鸟网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包裹中,高校大学生人均1个包裹,江苏、广东、山东高校包裹量排前三。

  包裹堆物业,取快件如大海捞针

  “原先我购买的货快递都会放在速递柜中,而‘双11’后,快递员只通知包裹来了,却要到成百上千的包裹中自行寻找。”时女士在网上购买了婴儿用品,仅被告知存放在了物业办公室,而进入物业办公室时,一下子来了几十号找包裹的人,自己要在几百件包裹中寻找到自己的包裹,犹如大海捞针。

  无独有偶,刘女士5点下班来到物业,发现门口乌压压挤的全是人,她想伸头进去看看情况却差点被人踩一脚,“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取快件,大家都埋着头找自己的东西,物业根本没法维持秩序。”刘女士描述当时的混乱场景,也不用签字,找到了就让自己撕下快递单给他,取快件全凭大家自觉。

  “双11”后高校门口变“快递一条街”

  “双11”过后的校园显得异常繁忙,由于很多高校禁止快递员进入校园内,快递员不得不将收发点放在校门口,“我都快从南门找到西门了,还是没找到我的快件。”一名学生无奈道。

  上午10时30分,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食堂门口已被几家快递“包围”,快递公司在人行道上一溜儿排开,大小包裹四处堆放,师生们穿梭其中。快递员一边发短信,一边将包裹摊开,等待学生来取快件。不少学生趁着来食堂吃饭的空当前来拿快件,一时场面有些混乱。快递小哥告诉记者,每天发件超过一百单。有时候学生一多,根本管控不了场面,有些人要签收,有些人要寄件,最多的是找不到自己快件的。

  代领包裹,学生靠“最后一公里”生财

  代领包裹的生意在平时并不受关注,而在这个“双11”却呈现出很大的商机。面对取件难题,也催生出一种新“兼职”——快递代送业务。

  记者获悉,菜鸟驿站推出呼叫校园团队包裹侠送件上门APP。包裹比较多或者有送货上门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菜鸟网络旗下“包裹侠”APP发起任务,周边有空闲的同学可抢单帮跑腿取快件。“包裹侠”目前只对在校学生开放,需实名注册。林业大学学生何芳兼职代送快件,她告诉记者,每个快件代送1元,用电动自行车一次能代送10个以上快件,就是10元,如果货物重,收费会略有提升。

  而一些小区门口的小店,也挂起了代收快件的服务。“主要是一些老小区没有物业,他们担心投递的物品遗失,往往会让我们代收,每次支付1元。”城北的杂货店杜老板说。

  如何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

  快递公司成为构建电商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而快递员则是这座桥梁接通的“最后一公里”,在“双11”购物狂潮之后,最后一公里如何完美打通,成为很多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一位长期关注快递业发展的人士表示,“速递柜”本可以解决快递员与消费者“错时领件”的问题,但由于“双11”快件投递高峰期,承载能力有限的速递柜也遇到短板。这就需要快递公司更多地反思如何解决特殊时段的快件投递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快递公司在“双11”除了要加派人手之外,还需要在快件快到来时进行一个预告,这样可以让收件者更有准备。此外,快递公司在快件密集到达期,还可以设立临时服务收揽点,将收揽点的时间适当延长,减少积压。宋经纬记者黄阳阳杨静

  “双11”高校包裹数据

  菜鸟网络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双11,高校大学生人均1个包裹。江苏、广东、山东省的高校包裹量排名前三,浙江高校包裹量首次挤出前三。此外,女生在此次双11的网购中是主力军,包裹量占65%,男生包裹量达35%。

  各省高校包裹量排名:江苏、广东、山东省高校排名前三(浙江地区高校包裹量首次挤出前三的位置,排名第4,河南省则排名第5。)

  高校包裹量排名:浙江大学数量第一,紧跟其后的是南昌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第4名至第10名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南通大学。

  购买主力军:全国高校中女生包裹量占65%,男生包裹量达35%。

  最爱买的星座:全国高校中的天秤座学生的包裹量在12星座之首。接下来是处女座、狮子座、双鱼座和水瓶座。

  大学生爱买什么:大学生爱买服装和化妆品,女装、化妆品、男装分列前三。在高校中,郑州大学“剁手党”在所有购买品类排行第一。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