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敢于质疑,是科学家最重要品质

三位诺奖得主在宁同台烹制“学术大餐”

作者:蒋廷玉 姜晨 发布时间:2016-11-17 来源: 新华报业网讯-《新华日报》

  新华报业网讯 16日下午,3位诺奖得主一同现身中国药科大学,为师生们精心烹制“学术大餐”,作为献给药大80周年校庆特殊生日贺礼。

  3位诺奖得主分别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瓦谢尔:本可每天躺在沙滩上却“自找苦吃”

  昨天下午,瓦谢尔教授首先为药大师生作了题为“如何在分子水平上模拟复杂的生物系统行为”的精彩演讲。他用一张张鲜艳的幻灯片,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瓦谢尔从小成绩优异,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他致力于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研究,2013年凭借此项研究与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40多年来,瓦谢尔一直在其前瞻性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超群的能力推动计算化学领域的发展——将计算机模拟方法改造成为一种研究生物系统的预测性工具。

  “经常有人问我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76岁了还在南加州大学负责研究课题组。”瓦谢尔笑言,“我本可以退休的,每天躺在沙滩上——我就住在洛杉矶。但是,我依然每天去上班,带着一个由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的研究小组,这些人和我一样,都沉迷于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探索生物变化过程。我没有停止工作,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去探索。”

  切哈诺沃:人虽不能永生,但可以活得更好

  切哈诺沃教授第二个登场,作了题为“个性化医疗的革命:我们将治愈所有的疾病以及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的演讲。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寿命得到大幅延长。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了新的代价——新疾病不断出现。这意味着,人类在医药上必须抢先发力。”切哈诺沃侃侃而谈。这与中国药科大学“培育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的使命息息相关。

  作为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2004年切哈诺沃与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这项研究在DNA修复和控制、治疗人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称为“突破性成果”。

  “现代医学变得愈加复杂、更加先进,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医疗个性化,根据我们的DNA来设计医疗方案。这样做,人虽不能永生,但可以活得更好。”切哈诺沃感言,科研是有趣的,同时也是艰苦的,是爱和热情让他坚持下来,“科学不仅是我的爱人,更是我的血液。”

  谢赫特曼:坚持不懈地把兴趣变成现实

  压轴出场的是谢赫特曼教授,他为药大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内部创业精神”的演讲。谢赫特曼认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能让国家富有活力,而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从教育入手。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身为理论物理学家的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了具有准晶体结构的合金,在晶体学研究领域和相关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谢赫特曼的科研生涯可不是一帆风顺。1982年,41岁的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的“准晶体”原子结构打破了传统晶体内原子结构必须具有重复性这一黄金法则,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不断向他涌来。

  “我被赶出了自己所在的研究团队,同事们说我的研究让他们蒙羞。”谢赫特曼回忆说,“对此,我并不在意,我深信自己是对的,他们是错的。”他锲而不舍的努力,最终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本质的认识。而被主流科学界放逐多年之后,谢赫特曼终于“沉冤得雪”,获得了科学界最大的拥抱和认可。

  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高度评价了谢赫特曼研究的原创性,同时也向全世界科学家们发出警告:“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也会陷于传统藩篱的桎梏中,保持开放的头脑,敢于质疑现有认知,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坚持不懈地把兴趣变成现实,就能取得最大成就。”谢赫特曼表示。

  记者 蒋廷玉 通讯员 姜晨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