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做好“留学江苏”还需多方给力

作者:蒋廷玉 发布时间:2017-01-11 来源: 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中国江苏网1月11日讯 “3.2万!留学江苏人数创新高。”本报日前一则报道,引发不少读者关注:江苏留学生教育的亮点有哪些?有什么短板需要拉长?如何进一步把留学江苏“蛋糕”做大做优?

  “来江苏留学,收获多多”

  “来江苏留学两年多,收获多多。”4日,江苏大学留学生瑞兹喜滋滋地对记者表示。瑞兹2014年9月从巴基斯坦来到江苏大学攻读药学硕士,短短两年多就发表5篇SCI论文。“我对所学专业很有兴趣,在导师精心指导下,科研方向也找得很准。”瑞兹如是解释自己成绩出彩的原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研究生尼哈德来自孟加拉国,高中一毕业就来到南航读本科,毕业后又接着读研。留学5年来,尼哈德不仅专业进步明显,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也与日俱增。他还是一名热心志愿者,每年学雷锋月,都会去敬老院看望老人。2014年,尼哈德成为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来自美国阿拉斯加的白瑞瑄,3年前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我本科在美国学的是西方哲学,在快速全球化的时代,不能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所以就选择到南京学中国哲学。”白瑞瑄说,留学3年多来,老师教给她扎实的专业知识,眼界开阔了很多,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和深厚感情。

  他们只是外国学生留学江苏的一个缩影。2016年,江苏高校共招收3.26万名外国留学生,招收学校数和总规模数同比均增26%,为历年最大增幅,居全国前列。

  “组合拳”带来人气提升

  在其他省市近年“你追我赶”发展留学生教育竞争中,留学江苏的外国学生规模一度从全国第三滑落至2013年的全国第六。为了重振雄风,江苏近年来打出“组合拳”:

  2014年出台留学江苏行动计划,确定2020年江苏要成为外籍人士来华学习主要目标省份,并将不同规模的高校分类,细化“任务书”。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及资源条件,建设南京、苏州和苏北等三个区域外国留学生规模增长极。

  打造留学生教育核心竞争力。每年投入约1亿元,依托政府公派留学奖学金项目和海外教师培训计划等,提升高校教师英语授课和双语授课能力。目前,江苏从事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其中七成具有海外“充电”经历。

  2014年起,我省启动建设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计划到2020年建成300门省级英文精品课程。目前,167门英文授课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每门课程资助10万元。

  201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外国留学生生均拨款机制,引导支持高校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同时,“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覆盖面不断扩大,资助标准逐步提高。2016年,启动“留学江苏目标学校”计划。省教育厅遴选40所留学教育“底子”好的高校或“潜力股”,作为支撑留学江苏行动计划骨干学校,实行动态考核。

  “组合拳”大大增强留学江苏的吸引力。“2016年,江苏招收留学生人数不仅有望跃居全国第三,学历教育占比这一衡量留学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在走高,达51%。”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施蕴玉介绍。

  做大留学江苏“蛋糕”钱景诱人

  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到2020年,各类来苏留学人员达5万人。

  “这也是江苏教育现代化16个主要指标之一。”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解释说,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国家“一带一路”新战略和外交大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江苏是经济、文化、教育大省,也是国际资本最为集中和对外投资较为活跃的省份,发展好外国留学生教育必将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发展留学生教育对江苏企业在外投资大有好处。”省商务厅外经处副处长赵宇红透露,江苏在全球152个国家有5600个投资项目,工程承包企业在120个国家也承揽过工程项目。“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工程承包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人才。”赵宇红表示,对于在海外投资的苏企来说,如能雇佣到在江苏留过学的员工,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投资和工程承包更容易获得成功,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学生教育带来的“钱景”也很诱人。据《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经济效益研究报告》推算, 2020年留学江苏的外国学生人数如能达到5万,将为江苏带来35亿-40亿元的直接经济收益。

  短板与挑战也不容忽视。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江苏八成留学生来自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留学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高校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课程选择、住宿吸纳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制约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障碍;全社会对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位人士举例说,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是发展留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是“肥了外人”。要做大做优留学江苏“蛋糕”,可谓任重道远,还需业界和社会共同给力。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