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江苏科教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图)

作者:王 拓 发布时间:2017-03-10 来源: 《扬子晚报》

张国华(中)、熊思东(右)接受主持人王拓访谈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朱江 摄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际上,科教资源是重要的创新资源,科教事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主持人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共话江苏科教资源如何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嘉宾:

  张国华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

  熊思东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

  主持人:

  王拓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一南一北,均有富集科教资源

  主持人: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曾多次强调要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请两位介绍一下徐州和苏州都拥有哪些让人羡慕的科教资源?

  张国华:近年来,徐州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称号。

  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高教资源富集。在徐各类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学生20多万人,开设近百个本科专业、6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江苏省第二高教大市;二是科技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32项、省部级科技奖项近200项,均居全省第三;三是创新人才荟萃。徐州有两院院士9人,在徐创新创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9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4人;四是创新平台众多。先后建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区、中国矿大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

  熊思东:苏州大学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大学,今年是我们建校117年。我们有24个一级博士授权点,40多个一级硕士授权点,授权点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同时,学校也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目前我们在校的院士7位,有13位千人计划的获得者,同时我们也有诸如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优青这样一些人才。

  资源转化,关键要提高创新能力

  主持人:推动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要提高创新能力。徐州如何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校在创新领域该如何发力?

  张国华:一是打造优质创新平台。集中力量和资源,高标准建设“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加快形成创新四大核心阵地;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三是聚力产业创新转型。突出服务产业振兴主线,向创新聚力、以创新开路,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熊思东:怎么把科教的优势资源转变为创新的优势资源,把创新能力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大学的角度,第一要打造很好的有创新能力的队伍;第二,是营造创新的氛围,这个氛围既有政策和机制体制的,也有学术生态的;第三,是要紧贴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把创新成果转变成生产力。

  校地牵手,汇聚强大合力

  主持人:现在普遍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不畅的问题,束缚了科教资源应有作用的发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地方和高校应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张国华:一是汇聚校地协作的强大合力。我们将大力实施“掘金工程”,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人力资源部门与科研团队、产业基地与科技成果等五个层面的合作,构建全方位校地协同创新体系;二是破除制约转化的现实阻力。打通堵点、畅通渠道,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三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在全市复制推广中关村6条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条政策,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措施。用足用好省科技创新40条政策,推进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

  熊思东:第一,科研成果一要顶天二要立地,顶天是具有原创性的,引领行业、引领领域发展,立地要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二,还要出台一些政策,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各个部委都开始陆续出台一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鼓励政策。在大学的评价体系里面,也要发生变化,学校鼓励老师们能够利用聪明才智,将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

  人才驱动,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主持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在于,打造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双方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上有什么真招实招?

  张国华:总书记今年“两会”看望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政协委员时强调,要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理在报告中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我们将坚定不移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本、转型之要,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力争“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0万人左右,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8%。

  熊思东:苏州大学在人才工作方面,一个是引培结合,所谓引是有选择的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在我们这儿能发挥作用,我们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培是有目的的培养,根据学科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第二,是创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学术生态。第三,我们特别强调大师加团队的方式,最优秀的人才单打独斗也不行,必须组建团队,我们通过引进一些大师,并且引进一些其他的人员,组成大师加团队的方式,以团队发挥作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拓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