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直播课堂,靠谱吗?

作者:牛角 寇宇龙 唐亚华 发布时间:2017-05-02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一个名为“水滴直播”的网络平台上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引起热议。记者发现,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多个省份,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均在其中,直播场景多为教室,也有学生宿舍。家长、学生对此态度不一。

  《新文化报》

  直播涉嫌侵犯学生财产权

  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把学生上课甚至是在寝室休息的镜头直播出去呢?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案件。说是一个剧场正在上演戏剧,突然观众席上有人大喊着火了,然后就引发了混乱,而到最后发现是虚惊一场。该如何划定责任呢?最后法官还是把责任归给了这个观众,理由却有点模糊,说这种危险的言论不受法律保护。

  再后来,有经济学家分析这个案例,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经济学家引入了一个概念——财产权,并以此作为界定权利的标准。那么我们再来看这件事。剧院的财产权是属于剧院老板的,观众买票来看戏,每张票都是一个小合同,观众从老板手里购买了在剧院看戏的权利。但是请注意,这张票里可不包括在剧院喊着火了的权利。

  回到这个众说纷纭的课堂直播新闻,我们拿财产权试着界定一下。教学楼、教室、寝室、操场当然都是学校的财产,不过当学生交纳了学费之后,就相当于租赁或购买了这些设施和老师的服务。在这个合同里,学生让渡给学校部分管理权,便于学校管理学生的纪律。但我想这里面绝对不包括安装摄像头直播课堂画面的权利。

  可能有人会说,家长同意了呀,按财产权的划分办法,家长是支付学费的人,家长有权利决定是否安装摄像头。那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导,家长是否也有权利不经允许进入孩子的房间、翻阅孩子的手机呢?孩子的学费、手机,这些事物尽管都是家长支付的费用,但我认为应该把这看做是一种赠与,真正的财产所有者应该是学生本身。所以我想在这件事情上,真正具有决定权的,不是学校、也不是家长,更不是直播平台,而是学生。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未经学生本人以及老师的同意,在学校教室或寝室安装摄像头直播课堂画面,就是一种侵权行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而将这些视频在直播平台上公之于众来牟利,更是彻头彻尾的侵权行为了。

(作者:牛角,原载《新文化报》,有删改)

  “红网”

  不能把课堂搞成“楚门的世界”

  “水滴直播”平台出现的课堂直播画面,其中存在的问题确实显而易见:与其说这是直播,不如说是监控,学生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密切关注,并让所有人观看;监控镜头下的学生和一些老师,没有选择的权利,还要被动表演。

  虽然一些家长和观众觉得这么做挺好,但要知道,摄像头之下是一个个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的公民。再怎么关心孩子,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权利,尤其是个人隐私不被打扰的权利。家长的爱子之心应有边界,不能为了“见证孩子的点滴”,就去不断挤压孩子的空间,甚至漠视他们的隐私权。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从小就被放置在一个模拟现实的巨大摄影棚中,他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设计好的,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肥皂剧素材,供人们消遣,但直到成年,他本人对此都一无所知。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为了让人们更自由,而不是束缚自由。用直播手段进行远程课堂教学,或者精品课程的在线学习,值得肯定。但对课堂、宿舍进行实时监控直播,显然超出了边界,是对技术手段的不当使用。

  此外,我注意到,从此次课堂直播的画面来看,摄像头放置在教室和宿舍墙壁上方,学校为何会允许在此安装摄像头并进行直播?诚如一些学校老师所言,安装摄像头后,学生在纪律方面的表现“好很多了”。

  然而,他们收获了“纪律”,却让孩子们失去了更多。

(作者:寇宇龙,原载红网,有删改)

  《中国青年报》

  直播不是教育正确打开方式

  在全民直播时代,任何日常行为都可能被搬到直播平台之上。如果说,个人将自己的合法行为进行直播,不会导致太多情理纠葛,那么,将课堂甚至宿舍活动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就公开直播出去,就值得审慎打量。

  直播中小学课堂并将画面发送给特定家长,这是不少中小学的做法。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好好听课,或者授课老师不好好讲课,甚至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有非正常举动,比如体罚、猥亵等。所以,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他们会要求学校在教室安装直播软件,以便随时看到孩子的情况。

  但是,若没有取得同意、授权就将课堂行为直播出去,既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也损害了一些监护人的权利。如果他们对可能侵犯孩子隐私的直播行为说不,学校就要考虑他们的意见,而不能简单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所谓民主原则,无视他们的意见。

  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些学校在直播的时候,并不只是针对学生家长直播,而是公开直播。很多学生的相貌、衣着、行为举动完全暴露在陌生人眼里,如果被一些心怀不轨者盯上,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尤其是对一些幼儿而言,更容易陷入危险。

  侵犯学生隐私权还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直播带来的最大隐忧是:它会制造一种监控、压制氛围。一举一动都在镜头监控下,这让学生感到极大不自由。为了让镜头背后的家长满意,他们会刻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表演,这对形成健全的人格没有好处。

  正如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人发明了工具,反被工具所驯化。直播工具进校园,可作如是观。直播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看似是“为你好”,但恰恰是这种保姆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些正常的行为受到极大约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

(作者:唐亚华,原载《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7年05月0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