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南大今年本科招生首推“学科大类招生”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杨频萍 发布时间:2017-06-04 来源: 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6月4日讯 今年秋季即将走入南京大学的绝大部分2017级本科新生,进校时将不再按“学院”划分,取而代之的是11个招生专业大类和4个专业。这是记者昨天从南京大学获悉的最新消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按大类招生,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

  大类招生成高校改革趋势

  “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改革举措。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2009年,南京大学就实行“按院系学科和专业大类招生”,将80多个专业按院系和专业类进行招生,逐步归并为40多个,如物理学院“物理学类”专业类,是将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声学专业按一个物理学类进行招生。今年,南大将按学科大类和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招生,将院系之间的“划分”打通,将现有专业归并为11个大类和4个专业。

  南京大学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教育部门批复大类招生时,各高校特殊类型和自主招生等招生章程已发布,南大今年仅在统招和江苏省综合评价录取中进行大类招生。文史类招生有两个大类,即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文艺术传播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文理兼招有两个大类,即社会科学试验班和经济管理试验班;理工类招生则有11个专业目录,其中按大类招生7个,分别为数理科学类、化学与生命科学类等4个理科试验班,1个工科试验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按专业招生仅4个,分别为软件工程、临床医学(8年制)、临床医学(5+3医)、口腔医学。

  除南大,今年实施“大类招生”的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清华今年首次按大类招生,将全校49个本科招生专业整合为16个大类,北航也将按航空航天类和信息类等八大类招生。

  广义的大类招生可分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按院系专业类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等多种模式,像东南大学今年试点招生的“郭秉文文科实验班”,按文科大类招生,学生学完一年通识课再分选法学、人文、经管等专业,就属于“实验班”模式。尽管实施程度不同,但大类招生近年来在高校已渐成趋势。

  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

  为什么要推行大类招生? 首先是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贯通的通识教育理念已成高校共识。多所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打破以院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有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大类招生,也是对接新高考方案的需要。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去年全国已有27个省份相继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今年从上海、浙江起,各省份逐步实施文理不分科、逐步减少本科录取批次、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录取的高考新方案。实施本科大类招生能扩大考生在填报志愿环节的选择面,让考生进校对专业有深入了解后再做理性选择。

  大类招生模式下,填报志愿的方法有变化。原先填报志愿一个专业或专业类作为一个招生代码,实施大类招生后,只能填写招生大类对应的招生代码。考生填报志愿时,不仅要弄清楚心仪的专业分布在哪些大类,还要熟悉大类里各专业的分流机制。

  除填写志愿,课程安排和学生管理是大类招生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大类招生后没有院系专业之分,大一新生课程怎样安排?学生活动怎么开展?南大专门召开过教学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新生一年级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参与学科大类的院系,或将推出专业导学课程和基础性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1门基础核心课和4门各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根据各大类设定的分流规则和学生的意愿,决定学生接下来的专业选择。

  课上得好才能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给高校老师带来挑战。南大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坦言:“大类招生让学生的选择更多,他们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要求将更高。我只有把课上得更接地气,才能吸引更多学生来听。”

  同时,由于选课开放,当几个院系合并进一个大类时,同一时间段选课的学生人数显然增加。而一门课能容纳的人数有限,为避免可能出现的 “选课大战”,南大学工处计划开设平行班来缓解这一矛盾。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王运来教授认为,“选择”和“被选择”是成对出现的概念,给学生“选择权”,意味着各院系将“被选择”,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和留住优秀生源将会是各院系的必然选择。

  “大类招生是对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的纠偏。过去我们过早地分科,导致人文和科学的割裂,推行通识教育、打通文理平台,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考试的改变,还需对接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在培养中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本报记者 杨频萍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