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南京义务教育招生“六条禁令”公布

作者:仇惠栋 发布时间:2017-06-30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南京市政府29日公布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的六条禁令,具体包括不得组织择优测试,不得以竞赛成绩、考试证书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等。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

  适当控制名校举办分校的数量

  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南京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对这些做法一律说“不!”这次的实施意见列出了六条禁令来规范招生行为。要求各区严格按照省定办学标准,核定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规模,依法承担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管理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进行违规和虚假招生宣传;不得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合作组织以择优、选拔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测试;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等;不得以任何名义提前签约录取学生;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等其他费用。合理确定民办学校招生范围和规模,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和招生行为。继续推行热点公办学校空余学额电脑派位。

  4年内基本消灭56人以上大班

  如今南京的名校分校遍地开花,让人眼花缭乱,其含金量如何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南京市政府这次明确要求,加强名校举办分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名校举办分校审批及命名管理,适当控制举办分校的数量,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分校布点。推进实质性合作,合作母体学校须向分校派出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将分校纳入母体学校统一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区属学校(含民办)在本行政区外(含外市)举办分校的,经区政府同意后,须报市教育局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举办分校的,经市教育局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一些热点小学生源爆棚,一个班挨挨挤挤动辄五六十个人,这样的现象要在最近几年内解决。南京市政府要求,合理分流,严格控制择校,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有条件的学校继续推进小班化教育。深入实施“弹性离校”政策,为全市小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缓解部分学生家长接孩子难问题,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满意度。

  学业减负,严禁公开成绩和学生排名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考试评价研究与管理,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严禁公开成绩,不对学校、班级及学生进行排名。统筹控制学生每天书面作业总量。明确相关部门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责,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确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育人格局。到2020年,以区为单位建立家长学校总校,建校率达100%,城市学校家长学校建校率达到95%,郊区学校达到85%。

  在学业减负的同时,学校将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这份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开展阳光校园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创建校园足球、轮滑等新的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全面落实“2+2才艺拓展计划”,即每所学校具有至少1项体育特色项目、1项艺术特色项目,每位学生具有至少1个体育特长、1个艺术爱好。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覆盖率达到100%。

  教师待遇,逐步实现不低于公务员

  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南京市将继续推行全市中小学教师“区管校用”管理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在落实和提高教师待遇方面,这次的实施意见明确,逐步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并向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教师倾斜,使农村学校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同职级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加大优秀中小学教师奖励力度,市、区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校长、优秀教师,以及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

  在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时,适当提高乡村小学、村教学点教师的补贴发放标准,具体标准由各区政府制定实施。进一步提高课时工作量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权重,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以区或校为单位探索编外聘用教师的改革,保证质量、控制数量,建立待遇保障机制。

(记者 仇惠栋)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