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面对“小懒虫”,家长要脸红

作者:蒋廷玉 葛灵丹 杨频萍 严娇 发布时间:2017-07-27 来源: 《新华日报》

有孩子做点家务要给钱,也有孩子给钱也不做家务

面对“小懒虫”,家长要脸红

  “暑假与其逼孩子做作业,不如教他做家务。”“孩子做不做家务,直接影响学习和就业!”“暑假让孩子做些啥?快收下这份儿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舍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进入暑假以来,多个微信公众号不约而同发文劝家长让孩子做家务。

  “小能干”让家长欣慰

  “每天起床时我会自己叠被子,每周我都会对房间进行一次大扫除!”满脸稚气的9岁男孩张诚说起自己暑期做家务的事,很是自豪。

  张诚是安徽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与弟弟常年跟爷爷奶奶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到南京跟打工的父母团聚。这个暑假来南京后,看到父母平时打工很忙很累,他便与弟弟包揽了叠被子、扫地、倒垃圾、用洗衣机洗衣服等简单的家务活。“我们在外面累了一天回来,看到孩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真感到蛮开心蛮安慰的。”张诚的妈妈一脸欣慰。

  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一(10)班的杨天从小学开始,课余生活就被各种兴趣班占满了,暑假更不例外。“虽然孩子很忙,但派给他的洗碗任务还是要完成。平常每天一次,寒暑假每天两次,每次最多十几分钟,占不了多少时间,也是一种调节。”杨天妈妈告诉记者,这个习惯杨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坚持到现在,已经有5年。“我以后会出国学习,生活技能肯定要学会,今年暑假我开始学做菜,争取假期结束时学会5荤5素。”杨天自信满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全国2万多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状态调查,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子女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而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子女优秀比例高达86.92%。

  “小懒虫”还真不少

  7月17日下午,记者在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7岁至13岁的学生,有6个孩子暑假完全不做家务,6个偶尔做,只有8个经常做家务。

  “我暑假不干家务活,这不是爸爸妈妈的事情吗?”在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的门前,南京一位姓杨的小学三年级女生反问记者。她的妈妈有点无奈:“孩子10岁了,根本没有做家务的意识。”

  暑假一开始,南京鼓楼区的贾女士就想让上初一的女儿沾手家务活,但发现女儿已经懒得做了。“让她去盛个饭,就跟没听到一样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发火逼着她去扫地,也扫得不像样子,我和孩子爸爸都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话,以后就算上了大学我也会担心。”

  还有些孩子虽然做家务,但必须是“有偿的”。在凤凰国际书城内,南京某小学四年级男生姜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每次干家务活都有奖励,如洗个碗就能得到5元钱。而身旁的姜同学妈妈则摇头叹气说,儿子放假在家从来不主动做家务,每次“请”他做,都会跟父母要报酬。“我家女儿也这样,让她做点家务就找借口拖,一谈钱就高高兴兴地去干活。”望着身边看童话书的女儿,王女士一脸无奈:“家长不能用给钱的方法诱导孩子做家务,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金钱至上’的理念,做点事就要钱。”

  见不得娃“笨手笨脚”

  家住南京江宁区的严女士,每年寒暑假都会给儿子列一张家务清单。“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这么做了。”严女士坦言这样做是因为受过“刺激”:“以前,为了让儿子一门心思学习,生活上的很多事情我都包办了。然而有一次,我发现他看见桌子上的水杯倒了竟然无动于衷,我特别生气,后来仔细反思,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家长身上,譬如吃饭时每次都是我把饭菜端上桌子、摆好碗筷,而他吃了饭就扔下碗筷,自己玩去了。找到问题症结后,我就在假期给他列一个单子,每天干什么都写清楚。今年,他要上五年级了,打扫卫生、收拾碗筷都已经驾轻就熟,还学会了煮米饭,简单炒两个菜也不成问题。”

  也有些家长见不得孩子做事“笨手笨脚”。家住南京仙林的王女士,本打算暑假让二年级的孩子干家务赚零用钱,儿子也很高兴。但儿子洗了一次碗以后,她就作罢了。“完全是帮倒忙,水洒了一地不说,还差点报销了一个碗。他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算减轻我的负担了!”王女士感言,训练孩子做家务需要很大耐心,有这个时间还不如自己做了。

  “上个寒假,我专门布置了一项做家务的家庭作业,而且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张反馈表,要求开学时把学生做家务的情况记录在案反馈给学校。”南京鼓楼区一所重点小学的郭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实际执行效果很不理想,不少家长不监督不配合,反馈表形同虚设,有些甚至是学生自己随便填的。

  孩子成长家务不可缺席

  “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自理能力,一离开父母就什么也不会了,主要是平时缺少必要的家务劳动训练。”南京洪武北路小学大队辅导员秦意洁直言,家长往往只盯着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并没有好处。

  在南京中山小学副校长李万青看来,家长越俎代庖,不利于孩子家庭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不少家长认为‘家务活本来就不多,不需要孩子干’,对此我并不赞同。要知道,并不是家务劳动需要孩子,而是孩子个性发展需要家务劳动。”

  “交给孩子一项家务,实际也是让他们承担起一份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麻烦,但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意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而且,通过做家务,孩子还可以了解和体会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产生体贴之情,学会爱父母,学会为他人着想。”南京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校长韩晖表示。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徐良老师认为,家务劳动属于家庭集体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义务付出,孩子也不例外。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种“被使用”和“被需要”的感觉,是自尊、自信的源泉,带给孩子的独立、自强、自信其实是一生的财富。

本报记者 蒋廷玉 葛灵丹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严娇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