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答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三问”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省教育厅副厅长 洪流

  要谈江苏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必须要思考其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路径,也就是“为什么要建”“基础、起点在哪里”“怎么建”3个问题。

  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凡是经济强国,无一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核心是综合创新能力的竞争,实际就是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从创新型省份建设看,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推进“两聚一高”的迫切需要。当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水平大学所创造的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在创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凸显。我省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就在于人才、科技和教育,而科技和人才还得靠教育。

  第三,从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看,我省理应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中保持领先优势。作为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高教强省”的省份,我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高度重视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我省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力度,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形成江苏高等教育新品牌、新优势。

  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可行性

  首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起步早,建设基础好,内涵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从2010年开始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等“四大专项”以来,建设效应已经显现,基础比较厚实。

  其次,我省高校和学科发展的现实是“高原”厚实、“高峰”稀缺。一是一流大学少。我省高校数量多、规模大,整体实力在全国较为靠前,但实力超群的一流大学少,处于成长期的高校多。二是高峰学科少。缺少绝对领先的优势学科是现阶段江苏教育客观存在的事实。三是学科结构有待优化。高校学科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先导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认清不利因素,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当前,江苏教育总体发展既处于难得的“窗口期”,也处于难迈的“高原期”,可能有“高原反应”,再努力一把,就挺过去了。

  三、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路径

  一是开放竞争,激发活力。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完整的概念是“4+1+1”——四大专项+全国百强省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江苏高校。从建设进程看,将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破除身份固化,打破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扶优扶强,注重实力。鼓励全省高校参与竞争,但只对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对于全国百强高校的认定,不搞“论资排辈”,严格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支持,体现绩效导向,体现扶优扶强。

  三是深化改革,增强动力。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主动“转”,转观念、转职能、转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为高校“松绑”;另一方面鼓励高校大胆“试”,依法自主办学,用足用好政策,勇于打破高校自身内部政策壁垒和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