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十九大报告在江苏青年中激起热烈反响(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 江苏教育发布

  “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望,在江苏青年中产生强烈反响。连日来,全省各界青年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纷纷表示要把个人的青春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10月19日,扬州大学生村官学习十九大报告

  把握“双创”机遇 建设美丽中国

  “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适合创业、鼓励创新的时代,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要充分把握好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南京智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卫星欣喜地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孙佩云说:“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这句话真的让我深受鼓舞,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给我们很多机会,也赋予了我们很多的责任。”

  牢记育人初心 培养一代新人

  “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特别关注十九大在党的理论创新方面的新概括、新部署。”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张义修感言,过去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不仅体现为实践上的进步,也凝结为理论上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岚说:“带着这份中国梦的梦想,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坚守好这一份工作岗位,从一点一滴做起,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得更好。”

  十九大报告论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首先提到的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报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让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金晶表示,要将十九大精神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把课讲好,把学生培养好,努力实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

  坚持创新引领 增强第一动力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十九大报告中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让在读的博、硕士研究生们倍感责任重大。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许元刚动情地表示,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0余次,作为奋战在科研最前线的博士生,要用创新指导学习和科研实践,奋力拼搏,坚持不懈。“科技创新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要和经济、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紧密结合。”许元刚表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力争以出色的创新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银牌获得者、盐城技师学院学生董辉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于像我这样的技师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倍受鼓舞,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更加充满信心。我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扛起历史重任 融入伟大事业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寄予厚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此,本科生们感受尤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汪珑玥同学激动地说:“十九大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壮美画卷,过去5年中国飞速发展,未来‘中国速度’还将持续,如同我们青年人一样有着无限可能。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不断发展、充实、提高自己,以昂扬的姿态迎接新时代、走进新时代、融入新时代。”

  南京晓庄学院2016年苏北计划志愿者谢伟,在认真聆听十九大报告后,认真做了学习笔记。谢伟表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青年志愿者,要进一步学习和领会报告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青年应该勇敢地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结合起来,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视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