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立德树人 共筑未来

作者:李旭 发布时间:2017-11-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立德树人 共筑未来

——来自省学前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的报道

  ■江苏教育报记者 李旭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呈现出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面前,学前教育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改革创新?10月27日,省学前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泰州落下帷幕,全省600多名学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本次年会以“立德树人,共筑未来”为主题,通过专家报告、经验分享、现场观摩等环节,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者奉献了一场思想盛宴。

  面向未来 教育发展步入新时代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的显著转变,是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会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高书国围绕“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作专题报告。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第一次写入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新定位、新使命,必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高书国说。

  当下,教育正面临着知识创新速度、知识维度结构、知识外延、知识传输方式及教育对象等诸多变化。高书国指出,进入全面普及阶段的中国教育也面临着5个向度的战略转型:从共同富裕到共同发展的新思想、从分类推进到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的新使命、从低人力资本到高人力资本的新跨越、从信仰缺失到回归理想的新境界。

  未来,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新一轮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空间。他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重新定位教育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增强城市教育竞争力,发挥教育在创造城市价值、提升城市品质中的作用,将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立德树人 建立中国特色幼教体系

  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终身教授朱家雄看来,“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路径,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逻辑,而不是采用否定自我和全盘接受的态度对待学前教育,是当学前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朱家雄指出,“现在许多人都在强调儿童的‘玩’,最好的玩就是玩沙、玩水、玩泥巴,最好的玩法就是‘让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以为这样做就是充分尊重儿童,而忘记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忘记了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应对未来生活的人”。

  具体到教育实践层面,有没有必要强调幼儿自主选择的区域活动,弱化、替代甚至取消集体教学?强调幼儿自由的户外活动,弱化、替代甚至取消集体操、体育教学?强调幼儿的自我表现,弱化、替代甚至取消模仿、练习?“所有这一类问题,背后都与文化传承有紧密关联,都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紧密关联。”朱家雄说。

  “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朱家雄呼吁建设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在“立德树人”基础上,培养儿童做“现代中国人”。

  德育生活化 让幼儿在实践中自然成长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当前,全省广大幼儿园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园本化德育活动。在本次会议的交流研讨环节,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溧阳市实验幼儿园、苏州市吴中区幼儿教育中心园、连云港市东海县幼儿园等结合幼儿德育实践作了经验分享。

  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围绕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境,建立“会自理、会倾听、会表达、会合作”四大主题活动,在不同年龄段各有侧重,基本涵盖幼儿的一日生活。同时,幼儿园完善家庭指导课程,为家长提供具体、全面、可操作的德育行为课程,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家务事清单”“感恩三仪式”等必选项目,以及亲子义工、植树、家庭出游等自选项目。

  在苏州市吴中区幼儿教育中心园网站“德育论坛”上,家长们时常围绕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德育小故事适时互动交流。该园整合社区资源、家庭资源,为德育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东海县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在“行业岗位体验场”当起小保洁员、小厨师、绿化小能手、爱心饲养员等,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活动、与人交往、理解规则、适应社会。

  “看到孩子们尽心尽职的‘小大人’模样,我们由衷感到欣慰。”东海县幼儿园园长曹长红感慨地说,“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件有很多,有的来自幼儿生活,有的来自社会热点话题,这些事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而生活化的德育就是要镶嵌在实实在在的幼儿生活中”。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