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结合国家战略需求 扎实推进内涵发展

作者:乔 旭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乔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百强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创新需要,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

  对标顶尖学科

  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学科

  根据学科现状和发展潜力,我校对标国内顶尖学科,遴选了化工、生工、材料等3-5个特色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做强优势、补足短板,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获A等,位居全国前列,生物工程作为新兴学科处于全国第一阵列。未来几年,我校将坚持“大师+团队”模式,围绕一个领军人物,构建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秀学科,服务一个特色产业,突出大师级学者的榜样和示范效应,集聚不同层次和专长的优秀人才,形成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学+科研”综合团队和“基础+应用”创新团队,并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融合,实现跨越式提升,支撑学科全方位发展,力争培育1-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探索新路径

  提升育人效果和质量

  我校依托“教学+科研”综合团队,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探索新路径,真正将科研优势转化成人才培养优势,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从而培育出“顶天”教学成果和“名师”人才。面向课堂、实验、实训等教学一线,全面实施教授上讲台制度,通过强化学术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升教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全面推行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推进核心课程重点考核和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使得教育教学改革“接地气、有实效”。

  发挥学科优势

  构建完整创新链

  当前,我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分别进入了ESI全球前0.24%、0.24%和0.4%,总体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球前0.2%。我校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汇聚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培育原创成果,构建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保障创新源头活水,同时打通前沿最新成果向创新下游渗透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学以致用”

  服务社会凸显价值

  我校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依托学科和专业的雄厚基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努力培育原创性成果、开发颠覆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进服务江苏化工产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实现与相关产业无缝对接,力争在江苏“263”“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彰显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品牌特色。

  此外,我校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充分释放科教资源,依托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的行业地位,推进集成和共享,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学校,形成总部集聚优势,助力中小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陈路

结合国家战略需求 扎实推进内涵发展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乔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多科性百强校,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创新需要,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

  对标顶尖学科

  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学科

  根据学科现状和发展潜力,我校对标国内顶尖学科,遴选了化工、生工、材料等3-5个特色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做强优势、补足短板,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获A等,位居全国前列,生物工程作为新兴学科处于全国第一阵列。未来几年,我校将坚持“大师+团队”模式,围绕一个领军人物,构建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秀学科,服务一个特色产业,突出大师级学者的榜样和示范效应,集聚不同层次和专长的优秀人才,形成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学+科研”综合团队和“基础+应用”创新团队,并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融合,实现跨越式提升,支撑学科全方位发展,力争培育1-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探索新路径

  提升育人效果和质量

  我校依托“教学+科研”综合团队,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探索新路径,真正将科研优势转化成人才培养优势,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从而培育出“顶天”教学成果和“名师”人才。面向课堂、实验、实训等教学一线,全面实施教授上讲台制度,通过强化学术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升教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全面推行小班化、讨论式教学,推进核心课程重点考核和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使得教育教学改革“接地气、有实效”。

  发挥学科优势

  构建完整创新链

  当前,我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分别进入了ESI全球前0.24%、0.24%和0.4%,总体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球前0.2%。我校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汇聚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题,培育原创成果,构建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保障创新源头活水,同时打通前沿最新成果向创新下游渗透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学以致用”

  服务社会凸显价值

  我校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依托学科和专业的雄厚基础,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努力培育原创性成果、开发颠覆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进服务江苏化工产业转型发展专项行动,实现与相关产业无缝对接,力争在江苏“263”“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彰显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品牌特色。

  此外,我校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充分释放科教资源,依托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的行业地位,推进集成和共享,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学校,形成总部集聚优势,助力中小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