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江苏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庄西真 刘克勇 发布时间:2018-04-24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德知技融合、因类施策、多元发展

江苏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理工学院、省考试院、部分职业学校组成课题组,在对全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后,发现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以下教学问题:一是德知技相分离,二是培养模式趋同,三是一选决定终身。针对三大问题,课题组设计出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制定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并选取位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12所职业学校作为观测点,跟踪观察教学改革进程,以点带面,指导全省职业学校育人实践。

  一是践行立德树人,构建“三段渐进、四条途径、全程体验”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三段渐进”,即在三个年级安排侧重点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第一学年,结合思想品德等课程开展“职业道德知识专题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二学年,结合专业课进行“行业职业道德的学习与体验”,掌握行业规则,认识行业职业道德对于行业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三学年,结合见习实习,通过分析、纠正职业生活中复杂的职业道德现象,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甄别力,使其初步形成职业理想。三个阶段相继相融,共生互促。

  “四条途径”,指以专题教学、专业渗透、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四类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专题教学包括“思政课”等现有课程、辅以专题讲座与开发微型课程;专业渗透通过开发专业课教学中隐含行业职业道德的资源,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训精神的凝练、校园环境布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社会实践通过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思考行业职业道德,促进职业道德的内化。

  “全程体验”,即职业道德是职校学生三年里都要学习的内容。课题组指导职业学校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提炼出某一职业从业人员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将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中,编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职校生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依行业分类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在突出诚信、敬业等共性内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某一行业的特殊性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指导不同学校确定“各从其类、满足需求”的发展目标。

  课题组鼓励、支持和指导不同职业学校依据“同级类差”和“同类级差”原理,因校制宜、因业制宜、因生制宜,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优势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如苏南学校,培养目标立足服务当地产业,主要瞄准高新科技;苏中学校,培养目标服务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重化工专业;苏北学校,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发展短平快专业。

  学校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还要考虑把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个人需求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升学、就业、创业三条通道。面对学生的升学需求,培养目标要定位于打好基础、立足发展;面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培养目标则强调德知技融合发展、职业素养高;面对学生的创业需求,培养目标中要强调有创业精神、懂创业实务。总之,要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为学生的多元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构建“课证行赛、层类交互、学用融合、多导多选”的课程体系及实施程序。

  “课证行赛”就是把职业证书要求、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内容和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层类交互”指的是课程内容既有层次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有类型上的专业课、基础课、文化课;“学用融合”既指内容编排上理实并重(在“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和“任选课程”中都设置实践性内容模块),又指教学方法上的理实一体,还指课时分配上的理实均衡,比如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总课时数不低于50%;“多导多选”指的是多导师指导学生多元、多次选择,职业学校组建由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课程导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专业导师(协助学生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就业或升学导师(为学生提供就业或升学咨询与指导)组成的导师团,指导学生依据《学习成长指导手册》,借助网络平台,对专业、课程、职业、升学就业进行多次选择等。

  四是开发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时空、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五方面体现“三位一体”。

  课堂教学目标上,从以知识或技能为主,向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上,从教师中心、教授中心、任务中心的旧式“三位一体”,向学生中心、学习中心、问题中心的新型“三位一体”转变;课堂教学时间上,从狭义课堂向课前、课中与课后的“三位一体”的广义课堂转变;课堂教学空间上,从单一教室向教室、网上学习空间与实习实训场所“三位一体”的立体课堂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上,从教师主讲为主,向学生陈述、小组研讨、教师评讲“三位一体”形式转变;课堂教学资源利用上,从以教材和参考书等书面资源为主要载体,向书面资源、网络数字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的“三位一体”转变。

  五是注重过程、着眼长远,提供多元化制度安排,助力学生的生涯发展。

  发挥质量评价的定向和引导作用,采用技能抽测、学业水平测试、增值评价等方法,提高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的学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特别是其中的增值评价,通过跟踪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学业上的变化,考查和评判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此外,还通过对口升学、注册入学、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五年一贯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等制度安排,拓展、打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通道。

(作者庄西真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克勇系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24日第9版 版名:职教周刊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18-04-24   
来       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德知技融合、因类施策、多元发展

江苏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理工学院、省考试院、部分职业学校组成课题组,在对全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后,发现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以下教学问题:一是德知技相分离,二是培养模式趋同,三是一选决定终身。针对三大问题,课题组设计出整体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案,制定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并选取位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12所职业学校作为观测点,跟踪观察教学改革进程,以点带面,指导全省职业学校育人实践。

  一是践行立德树人,构建“三段渐进、四条途径、全程体验”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三段渐进”,即在三个年级安排侧重点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第一学年,结合思想品德等课程开展“职业道德知识专题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二学年,结合专业课进行“行业职业道德的学习与体验”,掌握行业规则,认识行业职业道德对于行业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三学年,结合见习实习,通过分析、纠正职业生活中复杂的职业道德现象,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甄别力,使其初步形成职业理想。三个阶段相继相融,共生互促。

  “四条途径”,指以专题教学、专业渗透、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四类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专题教学包括“思政课”等现有课程、辅以专题讲座与开发微型课程;专业渗透通过开发专业课教学中隐含行业职业道德的资源,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训精神的凝练、校园环境布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社会实践通过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思考行业职业道德,促进职业道德的内化。

  “全程体验”,即职业道德是职校学生三年里都要学习的内容。课题组指导职业学校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提炼出某一职业从业人员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将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中,编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职校生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依行业分类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在突出诚信、敬业等共性内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某一行业的特殊性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指导不同学校确定“各从其类、满足需求”的发展目标。

  课题组鼓励、支持和指导不同职业学校依据“同级类差”和“同类级差”原理,因校制宜、因业制宜、因生制宜,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根据地域特点和自身优势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如苏南学校,培养目标立足服务当地产业,主要瞄准高新科技;苏中学校,培养目标服务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重化工专业;苏北学校,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发展短平快专业。

  学校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还要考虑把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个人需求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升学、就业、创业三条通道。面对学生的升学需求,培养目标要定位于打好基础、立足发展;面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培养目标则强调德知技融合发展、职业素养高;面对学生的创业需求,培养目标中要强调有创业精神、懂创业实务。总之,要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为学生的多元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构建“课证行赛、层类交互、学用融合、多导多选”的课程体系及实施程序。

  “课证行赛”就是把职业证书要求、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内容和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层类交互”指的是课程内容既有层次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有类型上的专业课、基础课、文化课;“学用融合”既指内容编排上理实并重(在“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和“任选课程”中都设置实践性内容模块),又指教学方法上的理实一体,还指课时分配上的理实均衡,比如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总课时数不低于50%;“多导多选”指的是多导师指导学生多元、多次选择,职业学校组建由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课程导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专业导师(协助学生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就业或升学导师(为学生提供就业或升学咨询与指导)组成的导师团,指导学生依据《学习成长指导手册》,借助网络平台,对专业、课程、职业、升学就业进行多次选择等。

  四是开发课堂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时空、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五方面体现“三位一体”。

  课堂教学目标上,从以知识或技能为主,向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上,从教师中心、教授中心、任务中心的旧式“三位一体”,向学生中心、学习中心、问题中心的新型“三位一体”转变;课堂教学时间上,从狭义课堂向课前、课中与课后的“三位一体”的广义课堂转变;课堂教学空间上,从单一教室向教室、网上学习空间与实习实训场所“三位一体”的立体课堂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上,从教师主讲为主,向学生陈述、小组研讨、教师评讲“三位一体”形式转变;课堂教学资源利用上,从以教材和参考书等书面资源为主要载体,向书面资源、网络数字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的“三位一体”转变。

  五是注重过程、着眼长远,提供多元化制度安排,助力学生的生涯发展。

  发挥质量评价的定向和引导作用,采用技能抽测、学业水平测试、增值评价等方法,提高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的学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特别是其中的增值评价,通过跟踪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学业上的变化,考查和评判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此外,还通过对口升学、注册入学、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五年一贯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等制度安排,拓展、打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通道。

(作者庄西真系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克勇系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24日第9版 版名:职教周刊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