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今日要闻 > 正文

做动物健康“疾”先锋

——记扬州大学动物传染病学教师团队

作者:任素梅 吴锡平 发布时间:2018-07-2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吴锡平

  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秀梵领衔的动物传染病学教师团队名列其中。从1965年从事动物传染病研究至今,刘秀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领团队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最前沿。“动物与人共存于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我们不仅要考虑人类的健康,也要做动物健康卫士的先行者。”刘秀梵说。

  填补空白,从跟跑到领跑

  1980年,在江苏农学院(扬州大学前身)附属动物医院工作的刘秀梵成为首批公派赴美访问学者。1982年,本可以留在国外享受优厚待遇和优越科研环境的刘秀梵选择了回国。“出国进修是为了让中国在科研竞争中有话语权。国家精心培养了我,在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不能转身离去。”刘秀梵说。

  回国前夕,刘秀梵拿出从生活费中省下的1000美元,购买重80磅的资料和科研试剂,仅托运费就达几百美元,“做单克隆抗体的试剂很难买,国内基本没有,我必须买回来”。

  带着最先进的单抗技术,他在国内开创了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新领域,在相关研究方向领跑全世界。刘秀梵率领团队研制出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7种病原体单抗技术100多种,其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单抗”成为国际血清分型的标准试剂。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前,我国从国外引进法氏囊(鸡的免疫器官)病疫苗,但疫苗效果却逐渐下降。”刘秀梵说。通过无数次实验,刘秀梵团队最终获得理想的疫苗毒株,并研制出预防这一疾病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2003年,该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业50余载,刘秀梵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连续4年入选免疫与微生物学学术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先后获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盛彤笙兽医科学奖,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进入“世界兽医家禽协会荣誉堂”。

  阻击流感,新成果转化高效益

  1998年,H9N2亚型禽流感在全国爆发,从那时起,刘秀梵就和禽流感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年,刘秀梵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在禽流感主要流行地区开展禽流感病学调查。半年后,国内首个禽流感疫苗——H9亚型诞生,并于2002年获得生产许可。此后几年间,这种亚型禽流感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一研究成果获2004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H9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禽流感疫苗。

  在刘秀梵的带领下,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得以成功转化,其中“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在全国推广应用,相关企业获直接经济效益近1.4亿元,减少经济损失或增效30多亿元。在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过程中,刘秀梵提出疫苗免疫“科学减负”新理念,在国内多家大型蛋鸡企业示范场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团队获得“全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几十年来,刘秀梵率领团队潜心禽病防控研究,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先后研创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2013年以来,团队共承担部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0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团队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中推出多项创新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作出了卓越贡献。

  携手共进,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在强化科研的同时,刘秀梵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团队现有成员18人,各成员已成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主力军。“刘教授不但教我们做学问,还教导我们要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团队成员刘文博说。在刘秀梵感召下,团队7名成员公派留学后都回到祖国,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推动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和研究,刘秀梵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兽医流行病学教材,率先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他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主讲《动物传染病学》,该课程获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主持完成的《现代兽医一流人才“三四三”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2016年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熟悉刘秀梵的人都知道,他对工作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两个12点”的规定:为了工作他每天12点以后才吃午饭,每晚12点以后才休息。他不仅对自己近乎苛刻,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也严格要求。从1984年至今,刘秀梵带出了200多名研究生,其中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成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还有多人成为行业佼佼者。“刘老师宽博的思想境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和追随的标杆。”博士研究生顾敏说。

  刘秀梵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如今已78岁高龄,他仍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团队也秉承他的精神,深入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改革,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团队成员焦新安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刘院士对我们的言传身教,是我和我的学生们终身受益的一本‘大书’。”焦新安对此深有感触。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