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世界名校为何竞相到江苏设技术研究院

作者:任松筠 王拓 发布时间:2019-03-08 来源: 《新华日报》

斯坦福牛津剑桥都来了,代表委员热议——

世界名校为何竞相到江苏设技术研究院

  “最近,国际上著名的大学纷纷到江苏设立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6日下午的江苏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提醒现场中外记者注意的这一现象,引起江苏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为什么有这么多世界名校到江苏开办技术研究院?它们给江苏带来了什么影响?

  海外名校纷纷“牵手”江苏

  去年11月22日,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

  “为了在苏州设立高等研究院,牛津大学用了5年时间来决策。其间,牛津的一批批专家不断到苏州考察,各种条件符合后才作出最终决定。”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李亚平向本报记者透露。

  不仅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中国唯一以校名命名的科创载体也在江苏“安家”——去年11月5日,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在南京江北新区启动。此外,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也纷纷在江苏设立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是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

  “近两年,南京、苏州等地以国际化视野,加快配置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引进国外知名高等院校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接受采访时说。

  据省科技厅统计,全省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等近几年与国外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达25家,其中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知名大学共建的有15家,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等市,集聚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外院士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江苏正成为海外大院大所来华发展的重要集聚地。”王秦说。

  实际上,除高校科研院所外,微软、西门子、卡特彼勒、福特、丰田等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把目光投向江苏。截至去年底,全省列入统计的新型研发机构达403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

  世界名校拥抱江苏有理由

  “世界名校建立其研发机构,都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王秦说。它们最终张开双臂“拥抱”江苏,主要看重这几点:

  首先,江苏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完整,供应链发达,配套条件好;其次,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国外高校很容易找到进一步开展技术研发的本地合作伙伴;第三,江苏开放程度高,具有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环境,这些大大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还有一点,江苏一些城市建有国际医院、国际学校,方便外籍研发人员看病、子女上学。这样,江苏自然成为国际一流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理想之地。

  李亚平认同王秦的观点,同时认为城市气质也是吸引世界名校的地方。像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环境宜居宜业,很多国际化人才愿意到苏州生活、工作;开放也是苏州的一个重要标签,当地的许多理念和国际接轨,很多规划也参照世界一流水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产业条件、创新基础以及市场与世界名校科研的结合程度。苏州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和国外名校的科研匹配度高,方便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世界名校在江苏设立的研发机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王秦认为,这些机构的设立,有效提升江苏的开放创新水平和创新浓度,促进江苏产业创新需求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就近对接,加快江苏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步伐,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围绕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先进电子器件等7个领域建立16个科研小组,承担各项科研项目近100项,申请专利80件,孵化高科技企业64家。

  同样落户苏州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先进技术研究院已聚集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机构、投资机构近50个;设立XLAB创意创新创业孵化器,已积累项目源400余项,孵化项目70个。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一年来,围绕先进膜材料和膜技术等建设2个实验室,积极与省内环保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力争建成先进的环境技术研发及转化平台。

  世界名校看中的不仅是苏南,还有苏北。2017年2月22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在徐州科技创新谷落地。“两年来,分中心充分依托滑铁卢大学的国际科研资源与高端人才优势,优先把较为先进并符合徐州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科研项目引入徐州,推动滑铁卢大学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徐州实现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分中心有效发挥滑铁卢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持续为徐州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业快速发展。

  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随顶尖研发机构而来的,必然是高端人才。如何让他们安心留下来、扎根在江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李亚平认为,创新生态是个系统,需要人才、科教、金融等方面的支撑,需要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一流的配套和服务,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在周铁根看来,很多科技创新平台刚开始只是幼苗,要持续不断地呵护照料,厚植创新土壤,增加创新养分,让它们尽快长成参天大树。要完善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创新政策全面落实,复制推广中关村、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若干政策,积极推动重大原创成果奖励等政策红利落地见效。

  “科研成果既不能‘躺’在实验室里,找不到转化渠道,也不能轻易‘溜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周铁根说,徐州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多的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快破除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对接活动,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打通技术到产业的通道,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转化应用的“三级跳”。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智深曾留学日本、美国。他的体会是,有些海外人才回国后,在社保和医保方面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国家政策规定,退休后享受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需要社保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然而,很多具有长期海外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人才难以缴满15年,到退休时将无法满足社保缴费年限的要求,只能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无法解决其养老问题。他建议,对出国前在国内有工作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其国内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对至退休时缴费不满15年的,允许采用一次性补缴或延缴的方式缴满15年。

  “此外,引进人才家属、子女社会保障问题需引起重视。”吴智深说,已就业的引进人才家属,与引进人才一样,面临同样的社保问题。对未就业和未成年子女,尤其是外国国籍的,目前没有明确的参保规定,医疗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希望允许未就业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家属及其子女参加城镇居民保险,享受国民基本社会保障待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松筠 王拓

责任编辑:陈路

世界名校为何竞相到江苏设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9-03-08   
来       源:《新华日报》  

斯坦福牛津剑桥都来了,代表委员热议——

世界名校为何竞相到江苏设技术研究院

  “最近,国际上著名的大学纷纷到江苏设立技术研究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6日下午的江苏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提醒现场中外记者注意的这一现象,引起江苏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为什么有这么多世界名校到江苏开办技术研究院?它们给江苏带来了什么影响?

  海外名校纷纷“牵手”江苏

  去年11月22日,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这是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

  “为了在苏州设立高等研究院,牛津大学用了5年时间来决策。其间,牛津的一批批专家不断到苏州考察,各种条件符合后才作出最终决定。”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李亚平向本报记者透露。

  不仅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在中国唯一以校名命名的科创载体也在江苏“安家”——去年11月5日,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在南京江北新区启动。此外,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也纷纷在江苏设立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是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

  “近两年,南京、苏州等地以国际化视野,加快配置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引进国外知名高等院校共建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接受采访时说。

  据省科技厅统计,全省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等近几年与国外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达25家,其中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知名大学共建的有15家,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镇江等市,集聚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外院士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江苏正成为海外大院大所来华发展的重要集聚地。”王秦说。

  实际上,除高校科研院所外,微软、西门子、卡特彼勒、福特、丰田等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把目光投向江苏。截至去年底,全省列入统计的新型研发机构达403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

  世界名校拥抱江苏有理由

  “世界名校建立其研发机构,都抱着非常谨慎的态度。”王秦说。它们最终张开双臂“拥抱”江苏,主要看重这几点:

  首先,江苏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完整,供应链发达,配套条件好;其次,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国外高校很容易找到进一步开展技术研发的本地合作伙伴;第三,江苏开放程度高,具有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环境,这些大大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还有一点,江苏一些城市建有国际医院、国际学校,方便外籍研发人员看病、子女上学。这样,江苏自然成为国际一流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的理想之地。

  李亚平认同王秦的观点,同时认为城市气质也是吸引世界名校的地方。像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环境宜居宜业,很多国际化人才愿意到苏州生活、工作;开放也是苏州的一个重要标签,当地的许多理念和国际接轨,很多规划也参照世界一流水准。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产业条件、创新基础以及市场与世界名校科研的结合程度。苏州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和国外名校的科研匹配度高,方便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转化。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世界名校在江苏设立的研发机构,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王秦认为,这些机构的设立,有效提升江苏的开放创新水平和创新浓度,促进江苏产业创新需求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就近对接,加快江苏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步伐,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围绕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先进电子器件等7个领域建立16个科研小组,承担各项科研项目近100项,申请专利80件,孵化高科技企业64家。

  同样落户苏州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先进技术研究院已聚集第三方合作伙伴、服务机构、投资机构近50个;设立XLAB创意创新创业孵化器,已积累项目源400余项,孵化项目70个。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一年来,围绕先进膜材料和膜技术等建设2个实验室,积极与省内环保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力争建成先进的环境技术研发及转化平台。

  世界名校看中的不仅是苏南,还有苏北。2017年2月22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在徐州科技创新谷落地。“两年来,分中心充分依托滑铁卢大学的国际科研资源与高端人才优势,优先把较为先进并符合徐州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科研项目引入徐州,推动滑铁卢大学的先进科技成果在徐州实现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分中心有效发挥滑铁卢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持续为徐州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技术转移服务业快速发展。

  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随顶尖研发机构而来的,必然是高端人才。如何让他们安心留下来、扎根在江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李亚平认为,创新生态是个系统,需要人才、科教、金融等方面的支撑,需要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供一流的配套和服务,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在周铁根看来,很多科技创新平台刚开始只是幼苗,要持续不断地呵护照料,厚植创新土壤,增加创新养分,让它们尽快长成参天大树。要完善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创新政策全面落实,复制推广中关村、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若干政策,积极推动重大原创成果奖励等政策红利落地见效。

  “科研成果既不能‘躺’在实验室里,找不到转化渠道,也不能轻易‘溜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周铁根说,徐州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多的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快破除体制机制瓶颈障碍。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开展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对接活动,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打通技术到产业的通道,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转化应用的“三级跳”。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吴智深曾留学日本、美国。他的体会是,有些海外人才回国后,在社保和医保方面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国家政策规定,退休后享受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需要社保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然而,很多具有长期海外工作经验的高层次人才难以缴满15年,到退休时将无法满足社保缴费年限的要求,只能一次性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无法解决其养老问题。他建议,对出国前在国内有工作经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其国内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对至退休时缴费不满15年的,允许采用一次性补缴或延缴的方式缴满15年。

  “此外,引进人才家属、子女社会保障问题需引起重视。”吴智深说,已就业的引进人才家属,与引进人才一样,面临同样的社保问题。对未就业和未成年子女,尤其是外国国籍的,目前没有明确的参保规定,医疗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希望允许未就业的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家属及其子女参加城镇居民保险,享受国民基本社会保障待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松筠 王拓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