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苏州相城创造性生根(图)

作者:朱海明 蔡丽洁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学生们身着整洁统一的深蓝“工装”,在不同的机械设备上灵活娴熟地操作着……走进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实训基地,就像置身于某大型企业的生产车间。这是相城中专2017级数控专业的中德“双元制”班的学生正在上实训课程。这里,正在谱写中德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型应用人才的新篇章。

  ■通讯员 朱海明 本报记者 蔡丽洁

  深化育人机制改革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篇8700多字的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人民日报》1月31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其中谈到对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深”“难”问题进行改革攻坚时,陈宝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深化高考改革攻坚行动,另一个就是培养产业生力军改革攻坚行动,主要任务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中央高度重视,要打出改革“组合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是这套“组合拳”。

  《方案》提出,到2022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方案》还提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认为,这一试点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城中专大力开展与德国手工业行会(HWK)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型应用人才,开办中德“双元制”班,鼓励学生考取德国手工业行会(HWK)精密机械师资格证书。

  “双元制”源于德国,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同时具有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受训人员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实践培训。生产实际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配置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德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双元制’教育模式有着成熟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相城中专校长邵良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国际型应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必然路径。

  中德合作“双元制”是相城区试点的首个职业教育中外合作项目。2018年9月,相城中专与德国手工业行会(HWK)正式签约合作,成立“德国手工业行会(HWK)——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同年10月,在通过学生个人申报和考试选拔后,相城中专机械工程系2017级五年制数控专业的29名学生组成了学校首个中德“双元制”班。

  开创本土化新格局

  合作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相城中专校长邵良说,相比于德国已经拥有十分成熟的校企联动机制,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参与度往往不高。此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拥有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能力的教师不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等因素,都要求为“双元制”寻找一条本土化路径。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必须注重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相应调整。

  为此,相城中专“双元制”班采用了有别于德国以企业培训为主的方式,创新性地设置了“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分段交互进行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训课程占整个学时50%以上,部分课程由德国培训师亲自指导。

  “这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徒、员工三种身份转换与获得的过程。”相城中专机械工程系主任张志盛说,学校多次组织了项目化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制作拔销器、滑动机构等工具,可以体验完整逼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场景。在参加完一次项目化实训教学后,“双元制”班的一名学生表示:“能亲手做出这些实用的器材,觉得自己太牛了。”项目化实训让学生得以提前感受和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同时也增强了岗位成就感。

  此外,“双元制”班还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清洗普通铣床等志愿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当学生直面自己未来的“吃饭家伙”,在彼此“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机床构造,也有助于提升工作的责任感。

  助推职教创新发展

  目前,相城中专中德“双元制”班29名学生已顺利完成一学期的课程。该班学生除了参加校内考试,未来还将参加德国手工业行会(HWK)精密机械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将获得欧洲工业化国家普遍认可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张志盛介绍,学校将以本届“双元制”班为模板,向其他专业辐射,增设精密机械、工业机电两个专业的中德“双元制”班。届时,“双元制”班学生人数将增至180人。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业政策,才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可帮助劳动者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这些都展示出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能适应这一趋势的高素质人才。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可以在就业市场上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邵良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请德国专家和有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进一步深化中外合作和校企合作,推动“双元制”教学模式真正在相城落地生根,开出鲜美的花朵。

  2017级中德班学生刘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伴着春风,沐着春雨。中德“双元制”班组建已经快一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个班的与众不同,能够有机会与德国外教一对一交流学习,真正体验到了德国教学的严谨、缜密。德国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侧重实践的,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中德“双元制”班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从而改变了自己。中德“双元制”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将引领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路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苏州相城创造性生根(图)
发布时间:2019-08-0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学生们身着整洁统一的深蓝“工装”,在不同的机械设备上灵活娴熟地操作着……走进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系的数控实训基地,就像置身于某大型企业的生产车间。这是相城中专2017级数控专业的中德“双元制”班的学生正在上实训课程。这里,正在谱写中德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型应用人才的新篇章。

  ■通讯员 朱海明 本报记者 蔡丽洁

  深化育人机制改革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篇8700多字的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人民日报》1月31日刊登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其中谈到对准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深”“难”问题进行改革攻坚时,陈宝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深化高考改革攻坚行动,另一个就是培养产业生力军改革攻坚行动,主要任务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中央高度重视,要打出改革“组合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是这套“组合拳”。

  《方案》提出,到2022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方案》还提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认为,这一试点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对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城中专大力开展与德国手工业行会(HWK)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型应用人才,开办中德“双元制”班,鼓励学生考取德国手工业行会(HWK)精密机械师资格证书。

  “双元制”源于德国,是一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同时具有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受训人员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在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实践培训。生产实际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受训者在配置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德国是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双元制’教育模式有着成熟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相城中专校长邵良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国际型应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必然路径。

  中德合作“双元制”是相城区试点的首个职业教育中外合作项目。2018年9月,相城中专与德国手工业行会(HWK)正式签约合作,成立“德国手工业行会(HWK)——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同年10月,在通过学生个人申报和考试选拔后,相城中专机械工程系2017级五年制数控专业的29名学生组成了学校首个中德“双元制”班。

  开创本土化新格局

  合作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相城中专校长邵良说,相比于德国已经拥有十分成熟的校企联动机制,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参与度往往不高。此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同时拥有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能力的教师不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等因素,都要求为“双元制”寻找一条本土化路径。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必须注重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相应调整。

  为此,相城中专“双元制”班采用了有别于德国以企业培训为主的方式,创新性地设置了“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分段交互进行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训课程占整个学时50%以上,部分课程由德国培训师亲自指导。

  “这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徒、员工三种身份转换与获得的过程。”相城中专机械工程系主任张志盛说,学校多次组织了项目化实训教学,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制作拔销器、滑动机构等工具,可以体验完整逼真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场景。在参加完一次项目化实训教学后,“双元制”班的一名学生表示:“能亲手做出这些实用的器材,觉得自己太牛了。”项目化实训让学生得以提前感受和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同时也增强了岗位成就感。

  此外,“双元制”班还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清洗普通铣床等志愿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当学生直面自己未来的“吃饭家伙”,在彼此“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机床构造,也有助于提升工作的责任感。

  助推职教创新发展

  目前,相城中专中德“双元制”班29名学生已顺利完成一学期的课程。该班学生除了参加校内考试,未来还将参加德国手工业行会(HWK)精密机械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将获得欧洲工业化国家普遍认可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张志盛介绍,学校将以本届“双元制”班为模板,向其他专业辐射,增设精密机械、工业机电两个专业的中德“双元制”班。届时,“双元制”班学生人数将增至180人。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业政策,才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可帮助劳动者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这些都展示出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能适应这一趋势的高素质人才。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可以在就业市场上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邵良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聘请德国专家和有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进一步深化中外合作和校企合作,推动“双元制”教学模式真正在相城落地生根,开出鲜美的花朵。

  2017级中德班学生刘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伴着春风,沐着春雨。中德“双元制”班组建已经快一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个班的与众不同,能够有机会与德国外教一对一交流学习,真正体验到了德国教学的严谨、缜密。德国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侧重实践的,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中德“双元制”班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从而改变了自己。中德“双元制”班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将引领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