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史绍熙:无私奉献的教育家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40年;被陆定一誉为“中学教育的专家”;以爱生、尊师、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世人所敬重和推崇……他,就是扎根基础教育40年的著名教育家史绍熙。

  1915年,史绍熙出生于宜兴市官林镇义庄村的一户清贫人家。虽然从小历经磨难,但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21岁时,史绍熙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此后,史绍熙先后在宜兴私立彭城中学、武进私立振声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和校务主任等职务,其出色的教学和管理才能,赢得了众人的好评。1945年,他担任常州中学训育主任兼高中物理教师。抗日战争期间,学校遭到了日寇的严重破坏,而立之年的史绍熙和同事们一道,为重建这所名校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教学秩序很快恢复。1951年,36岁的史绍熙被任命为常州中学校长,从此,省常中成了他实现宏愿、大展才华的人生舞台。

  史绍熙曾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学生。”每天清晨5:30,他总是第一个到校,陪学生晨练;上午第一节课,他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室;一日三餐,他都到餐厅巡视,有时和学生一起用餐;夜晚,查完学生宿舍,再看望完灯下忙碌的教师们,10:00后才步出校门。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提出了“起步高、要求严、基础实、学风好”和“尊重规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改革”的办学真经,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伟大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等观点。在教育生涯中,史绍熙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一文,阐述了“培养中学生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被许多报刊转载,不仅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956年,史绍熙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1960年,他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9年,他在全国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84年,《史绍熙教育文集》出版,同年当选为江苏省学校管理研究会理事长。1990年,在“史绍熙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说:“史绍熙教育思想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10月,史绍熙辞世,享年99岁。在教育这块土壤上,他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办好学校的基础。”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用心办好教育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 史品南

  提到常州中学,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史绍熙老校长,因为史校长一生最宝贵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常州中学。正是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常州中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作为后来者,我的心里无限敬重老校长。

  我于2013年来到省常中,从2014年起担任校长至今已有5年多。我常常想,史绍熙老校长是怎样办学、办教育的;我应该向老校长学习哪些方面,才能不负他的期盼,使学校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阅读老校长的讲话、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别人对他的怀念和评价文章,我深深地感到,老校长一辈子都做到了“用心办学校,用心办教育”。

  老校长最让人动容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学生。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看待。我任省常中校长以来,多次接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校求学的校友,这些老校友们总会如数家珍地向我说起当年老校长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终生感激、铭记在心。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校长,能赢得自己学生的无限崇敬和爱戴那是何等的光荣,又是何等的令人羡慕!

  老校长认为,办好学校最关键的是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主持省常中工作期间,他总是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他注重把好教师“进门关”,每年都要亲自从高校招选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工作。“文革”结束后,省常中百废待兴,市里让他重回省常中做校长,他提出的3个要求之一就是必须把原来在省常中的教师都调回来。他依靠教师,尽力关心每一名教师。教师个人或家中有困难,只要找到老校长,他总是千方百计给予帮助,由此他赢得了省常中教师们由衷的尊敬和热爱。

  在依靠教师的同时,老校长认为,办教育不能只凭一腔热血,必须始终坚持按规律办教育。他把握当时教育存在的偏差,提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学校全面安排劳动、生活和教育的“一二九方案”,即学校要确保1个月的劳动、2个月的放假休息、9个月的教学活动,对保证教育工作正常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指出“教学一定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到因材施教的9条具体措施。这些真知灼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显得难能可贵,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此外,老校长还始终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看作学校的历史使命,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事业,如果我们学校不能培养大批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那是不应该的。他认为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放在突出位置,并就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出了10个方面的建议。正是在老校长的思想引领和努力下,省常中的学生一贯学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综合素质优秀,得到高校的认同,也受到社会的欢迎。

  爱学生,贵教师,循规律,重创造……老校长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永远珍惜!

 


责任编辑:陈路

史绍熙:无私奉献的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40年;被陆定一誉为“中学教育的专家”;以爱生、尊师、实践、创新的办学理念,为世人所敬重和推崇……他,就是扎根基础教育40年的著名教育家史绍熙。

  1915年,史绍熙出生于宜兴市官林镇义庄村的一户清贫人家。虽然从小历经磨难,但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21岁时,史绍熙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此后,史绍熙先后在宜兴私立彭城中学、武进私立振声中学任教,并担任教务主任和校务主任等职务,其出色的教学和管理才能,赢得了众人的好评。1945年,他担任常州中学训育主任兼高中物理教师。抗日战争期间,学校遭到了日寇的严重破坏,而立之年的史绍熙和同事们一道,为重建这所名校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教学秩序很快恢复。1951年,36岁的史绍熙被任命为常州中学校长,从此,省常中成了他实现宏愿、大展才华的人生舞台。

  史绍熙曾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学生。”每天清晨5:30,他总是第一个到校,陪学生晨练;上午第一节课,他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室;一日三餐,他都到餐厅巡视,有时和学生一起用餐;夜晚,查完学生宿舍,再看望完灯下忙碌的教师们,10:00后才步出校门。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提出了“起步高、要求严、基础实、学风好”和“尊重规律、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改革”的办学真经,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伟大时代赋予学校的历史使命”等观点。在教育生涯中,史绍熙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一文,阐述了“培养中学生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被许多报刊转载,不仅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956年,史绍熙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1960年,他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79年,他在全国第一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84年,《史绍熙教育文集》出版,同年当选为江苏省学校管理研究会理事长。1990年,在“史绍熙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说:“史绍熙教育思想是当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10月,史绍熙辞世,享年99岁。在教育这块土壤上,他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办好学校的基础。”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用心办好教育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 史品南

  提到常州中学,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史绍熙老校长,因为史校长一生最宝贵的岁月都奉献给了常州中学。正是在他担任校长期间,常州中学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作为后来者,我的心里无限敬重老校长。

  我于2013年来到省常中,从2014年起担任校长至今已有5年多。我常常想,史绍熙老校长是怎样办学、办教育的;我应该向老校长学习哪些方面,才能不负他的期盼,使学校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阅读老校长的讲话、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别人对他的怀念和评价文章,我深深地感到,老校长一辈子都做到了“用心办学校,用心办教育”。

  老校长最让人动容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爱学生。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看待。我任省常中校长以来,多次接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校求学的校友,这些老校友们总会如数家珍地向我说起当年老校长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终生感激、铭记在心。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校长,能赢得自己学生的无限崇敬和爱戴那是何等的光荣,又是何等的令人羡慕!

  老校长认为,办好学校最关键的是有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主持省常中工作期间,他总是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他注重把好教师“进门关”,每年都要亲自从高校招选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工作。“文革”结束后,省常中百废待兴,市里让他重回省常中做校长,他提出的3个要求之一就是必须把原来在省常中的教师都调回来。他依靠教师,尽力关心每一名教师。教师个人或家中有困难,只要找到老校长,他总是千方百计给予帮助,由此他赢得了省常中教师们由衷的尊敬和热爱。

  在依靠教师的同时,老校长认为,办教育不能只凭一腔热血,必须始终坚持按规律办教育。他把握当时教育存在的偏差,提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学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学校全面安排劳动、生活和教育的“一二九方案”,即学校要确保1个月的劳动、2个月的放假休息、9个月的教学活动,对保证教育工作正常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指出“教学一定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做到因材施教的9条具体措施。这些真知灼见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显得难能可贵,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此外,老校长还始终把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看作学校的历史使命,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事业,如果我们学校不能培养大批有较强工作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那是不应该的。他认为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放在突出位置,并就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出了10个方面的建议。正是在老校长的思想引领和努力下,省常中的学生一贯学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综合素质优秀,得到高校的认同,也受到社会的欢迎。

  爱学生,贵教师,循规律,重创造……老校长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永远珍惜!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