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立足新起点,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作者:印 斌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扬中教育牢牢把握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秉持“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办学理念,以现代化标准力促均衡发展,以现代化理念引领优质提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管理,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从“普及巩固”向“基本均衡”再向“优质均衡”的战略转移。

  ■印斌

  立足新起点,如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跨越,是摆在扬中教育人面前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我们将以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为契机,重点落实三个“坚持”,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夯基础,让教育更均衡。以均衡教育为发展战略,坚持从整体上推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资金投入上,教育经费有保障。不断加大政府投入,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为有效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乡镇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对小学不足600人的按600人拨付,初中不足500人的按500人拨付。在资源建设上,优质供给提增量。“十二五”以来,扬中坚持“先农村,后城区”的发展路径,加固、改扩建和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7所,基本消除了大规模办学现象,城乡、校际间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2019—2022年期间,规划建设1所小学、1所初中,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在队伍建设上,动态流动促平衡。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全面推进城乡、校际校长、教师流动工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乡互动”,以教师流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农村教师在培训进修、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坚持促共享,让教育更公平。充分挖掘“开放协同,共享发展”的理念内涵,盘活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让集团总校与集团分校各美其美。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5大教育集团,探索“名校办分校,分校变名校”的发展路径。各集团总校和分校美美与共,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双提升”。我们将深化“集团运行、各美其美”的理念,充分尊重集团总校和分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认同,保障学校主体地位,增强学校“改进”与“重建”的能力,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集群化发展,让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齐驱并进。坚持“互惠共进”的理念,在原有城乡学校结对互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共同体内部的“课题引领、主题研讨、特色共享”,探索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管理互促、教师交流、研训联动、质量共进”的协同化发展路径,以区域均衡、城乡联动、分类指导为原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信息化提升,让线下课堂与线上资源互联互通。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效益,遴选、收录更多精品微课、优秀课件、课堂实录等资源,实现资源库内容极大丰富、空间无限扩大、使用全面共享;扩大“双师课堂”的应用覆盖面和“我要上公开课”的教研参与面,通过名师、名课的远程共享,解决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教研组力量单薄等现实问题,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

  坚持强创新,让教育更优质。围绕办学目标,构建丰富多元、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选择。深化课程建设,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教育的每个环节。构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坚决摒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至上的观念,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进一步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完善与北师大等五大平台的合作,推进各学科深度开展基于课程标准、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变革实践。优化绿色评价,将评价作为发展“杠杆”而非“监控”手段。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改革评价指标和方式。小学阶段推进实施“快乐游考”,以低年级段推行非纸笔测试、中年级段推行非纸笔测试+分项评价、高年级段推行分项评价+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初中阶段尝试开展“N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每学年开展2~3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留足空间。强化督导评估,以三个“结合”推动教育发展提质增效。注重强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督导评估效用,对标找差,持续开展科学监测和精准督导,切实提高制度设计、经费投放以及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注重强化政府评定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注重强化点上先行探索与面上稳步展开相结合,在督导评估的理念策略、方式方法、流程环节、技术运用和数据监测等方面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使督导评估成为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长效制度。

  推进教育发展更均衡、更公平、更优质是不变的“初心使命”,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我们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高昂的精神斗志、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求真理、务实创新,全面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不断发展。

  (作者系扬中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陈路

立足新起点,深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近年来,扬中教育牢牢把握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机遇,秉持“活力教育、生态校园、幸福师生”办学理念,以现代化标准力促均衡发展,以现代化理念引领优质提升,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管理,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从“普及巩固”向“基本均衡”再向“优质均衡”的战略转移。

  ■印斌

  立足新起点,如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跨越,是摆在扬中教育人面前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我们将以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为契机,重点落实三个“坚持”,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夯基础,让教育更均衡。以均衡教育为发展战略,坚持从整体上推进“办好每一所学校”。在资金投入上,教育经费有保障。不断加大政府投入,逐年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为有效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乡镇小规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对小学不足600人的按600人拨付,初中不足500人的按500人拨付。在资源建设上,优质供给提增量。“十二五”以来,扬中坚持“先农村,后城区”的发展路径,加固、改扩建和新建义务教育学校27所,基本消除了大规模办学现象,城乡、校际间资源配置更加均衡。为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2019—2022年期间,规划建设1所小学、1所初中,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在队伍建设上,动态流动促平衡。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全面推进城乡、校际校长、教师流动工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乡互动”,以教师流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农村教师在培训进修、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坚持促共享,让教育更公平。充分挖掘“开放协同,共享发展”的理念内涵,盘活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让集团总校与集团分校各美其美。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5大教育集团,探索“名校办分校,分校变名校”的发展路径。各集团总校和分校美美与共,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双提升”。我们将深化“集团运行、各美其美”的理念,充分尊重集团总校和分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认同,保障学校主体地位,增强学校“改进”与“重建”的能力,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集群化发展,让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齐驱并进。坚持“互惠共进”的理念,在原有城乡学校结对互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共同体内部的“课题引领、主题研讨、特色共享”,探索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管理互促、教师交流、研训联动、质量共进”的协同化发展路径,以区域均衡、城乡联动、分类指导为原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信息化提升,让线下课堂与线上资源互联互通。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稳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效益,遴选、收录更多精品微课、优秀课件、课堂实录等资源,实现资源库内容极大丰富、空间无限扩大、使用全面共享;扩大“双师课堂”的应用覆盖面和“我要上公开课”的教研参与面,通过名师、名课的远程共享,解决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教研组力量单薄等现实问题,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

  坚持强创新,让教育更优质。围绕办学目标,构建丰富多元、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选择。深化课程建设,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教育的每个环节。构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坚决摒弃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至上的观念,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进一步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完善与北师大等五大平台的合作,推进各学科深度开展基于课程标准、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变革实践。优化绿色评价,将评价作为发展“杠杆”而非“监控”手段。加快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改革评价指标和方式。小学阶段推进实施“快乐游考”,以低年级段推行非纸笔测试、中年级段推行非纸笔测试+分项评价、高年级段推行分项评价+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初中阶段尝试开展“N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每学年开展2~3项基本能力达标考核,为学生成长、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留足空间。强化督导评估,以三个“结合”推动教育发展提质增效。注重强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督导评估效用,对标找差,持续开展科学监测和精准督导,切实提高制度设计、经费投放以及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注重强化政府评定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注重强化点上先行探索与面上稳步展开相结合,在督导评估的理念策略、方式方法、流程环节、技术运用和数据监测等方面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使督导评估成为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长效制度。

  推进教育发展更均衡、更公平、更优质是不变的“初心使命”,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我们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高昂的精神斗志、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求真理、务实创新,全面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均衡不断发展。

  (作者系扬中市教育局局长)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