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为教育注入新活力

作者:李大林 发布时间:2020-05-07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4月22日,徐州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树立强烈的“攻坚”意识,统筹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要把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以治理能力提升助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徐州市教育局局长石启红强调要重点做好“七项工程”,其中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升行动,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作为完善公共教育保障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其中。

  学校怎么办?

  推拉合力,助农村学校洼地崛起

  “2015年前后,全校只剩下300多名学生,四层的教学楼空了两层。”睢宁县官山中学校长彭悦龙告诉记者,官山中学是镇上唯一一所初中,2005年他毕业后回校任教,那时学校约有1500名学生。“人到哪里去了?到家长认为资源好的城里去了,学生走了,村子也空了。”

  官山镇距县城约20公里,与安徽泗县隔河相望。在“远离农业和农村才是成功”的普遍社会观念下,家长纷纷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初中就读。官山中学的情况在徐州并非个例。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都有涉农乡镇,23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逾50%在农村,约22万名学生在村小或教学点就读,占全省村小就读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怎么办?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在全市推进课改的背景下,官山中学从改变教师“满堂灌”“包讲”等教学行为入手,结合校情、生情创立了“一案四学”教学模式,着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不断尝试和持续努力,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进步。连续5年,该校中考质量都处于全县公办初中第一方阵,该校也成为睢宁高级中学优质生源基地。

  为拓展办学资源,官山中学编写了《乡村记忆》校本教材,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充分把乡村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村庄,探究村名由来、村镇名人故事和典型民俗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该校由此申报的“感悟书香”语文课程基地也获得了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自2018年起,睢宁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教育质量提升奖励。2019年,官山中学获奖23万元,同时获得镇政府奖励58万元。此外,镇政府还给教室和学生宿舍配了空调、改造了淋浴房,电费也由镇政府兜底。

  目前,官山中学在校生1583人,学生在,多数家长就不走了,当地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教育作为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充分彰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多方推拉合力,近年来,徐州各县(市、区)均有不少乡村学校异军突起。如睢宁县庆安镇骑路小学向传统文化持续发力,一根绳“跳”出了特色,做出了小规模学校扎根乡村的大文章;徐州市云龙区新城实验学校因为95%以上的教师有农村生活经历,开发了校园内2.5亩空地,建设少年农学院特色课程,3年不到,就办成了一所学生喜欢、百姓满意的学校;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朱小学用信息化手段扎实推进课改,办学质量稳步攀升,边远村小成了智慧教育的典型……

  “不怕资源差,就怕没办法。”石启红说,整体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虽然艰难,但有政府、社会支持,再选对校长、找准支点,办好农村学校指日可待。“我们有信心能够走下去,走得好。”

  理念怎么转?

  安放“乡愁”,新时代找准新定位

  “银杏树一排排啊,油菜花遍地开。小伙伴拉手田间走,夕阳头上戴……”一首节奏明快的《银杏谣》,把人们带到了苏鲁交界的邳州市港上镇中心小学。学校距邳州城区35公里,距山东郯城县仅1.5公里。全校现有33个教学班、2200名学生、80名教职工。位置偏远、师资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难题。

  “农村学校会衰落吗?新时代背景下,有新机遇、新定位。”该校校长李建国说,仅就发展环境和各方资源看,苏北的农村校家家都困难,但作为学校带头人不能只看困难,更要积极寻求发展的办法和路径。

  邳州是银杏之城,全市种植银杏达50万棵,港上镇是银杏种植发源地。港上镇中心小学着力放大“一棵树的风景”,走出特色办学之路。

  2016年,该校开发了银杏文化项目,通过建设银杏时光隧道、银杏文化园、银杏文化长廊等,让学生得到文化元素的充分浸润;通过开发银杏文化校本课程、建设银杏文化实践基地,为学生理论学习提供立体平台;通过举办银杏艺术节,以诗文诵读、歌舞表演、手工展示等形式,全面展示学校文化,深耕办学内涵。

  银杏文化课程的开发,不仅弥补了地方课程的空白,丰富了课程资源,还让教育教学更加生活化、本土化,更具弹性,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有了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2019年,港上镇中心小学的银杏艺术节被放大为港上镇的特色活动,县级政府和镇政府不仅参与到活动中来,更为学校在整合社会资源、破解师资短缺上给予更多支持。目前,已有3名社区园艺师、2名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名剪纸艺人和2名儿童画画家成为该校兼职教师。他们的加入提升了学校的银杏文化项目建设质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从“以县为主”到“县镇共建”,乡村学校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面貌,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问题得以逐步化解。

  采访期间,记者频频听到乡村学校校长、教师谈课改、谈课程、谈理念,是什么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徐州市教育局调研员李运生说,徐州基础教育体量相当于南通、扬州、泰州3市的总和,乡村学校占比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一直是全市的教育“乡愁”。2013年底,徐州启动了“学讲计划”教改行动,以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的模式,将课改理念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

  7年来,课改的深入推进,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教师理念的转变。2016年起,该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共建课改实验区,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中小学教材使用跟踪监测与质量提升”等项目的高位引领,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0年江苏启动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以来,徐州在课程基地申报过程中关注乡村学校、扶持乡村学校,通过学校联盟、基地校校行等带动乡村学校课程建设,为全市乡村学校累计争取省级建设资金2000万元。

  从上而下,自下而上,徐州乡村教育面貌的变化,既显示出徐州教育人的努力和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徐州合力解“乡愁”的显著成效和独特路径。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显示,徐州乡村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小学约95%,比全省高8.3%,初中约86%,比全省高13.4%。徐州的乡村教师中喜欢或比较喜欢当教师的,小学约96%,初中约87%,分别比全省高7%、11%。88%的乡村小学教师和63%的乡村初中教师表示“不会转换待遇相当的其他职业”,分别比全省高24%、13%。这组数据,既是徐州乡村教育得到改善的明证,也为徐州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增添了更多信心。

责任编辑:陈路

为教育注入新活力
——徐州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下篇)
发布时间:2020-05-07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4月22日,徐州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树立强烈的“攻坚”意识,统筹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要把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以治理能力提升助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徐州市教育局局长石启红强调要重点做好“七项工程”,其中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升行动,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作为完善公共教育保障体系、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其中。

  学校怎么办?

  推拉合力,助农村学校洼地崛起

  “2015年前后,全校只剩下300多名学生,四层的教学楼空了两层。”睢宁县官山中学校长彭悦龙告诉记者,官山中学是镇上唯一一所初中,2005年他毕业后回校任教,那时学校约有1500名学生。“人到哪里去了?到家长认为资源好的城里去了,学生走了,村子也空了。”

  官山镇距县城约20公里,与安徽泗县隔河相望。在“远离农业和农村才是成功”的普遍社会观念下,家长纷纷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初中就读。官山中学的情况在徐州并非个例。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都有涉农乡镇,23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逾50%在农村,约22万名学生在村小或教学点就读,占全省村小就读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怎么办?

  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在全市推进课改的背景下,官山中学从改变教师“满堂灌”“包讲”等教学行为入手,结合校情、生情创立了“一案四学”教学模式,着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不断尝试和持续努力,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进步。连续5年,该校中考质量都处于全县公办初中第一方阵,该校也成为睢宁高级中学优质生源基地。

  为拓展办学资源,官山中学编写了《乡村记忆》校本教材,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充分把乡村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同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村庄,探究村名由来、村镇名人故事和典型民俗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该校由此申报的“感悟书香”语文课程基地也获得了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自2018年起,睢宁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教育质量提升奖励。2019年,官山中学获奖23万元,同时获得镇政府奖励58万元。此外,镇政府还给教室和学生宿舍配了空调、改造了淋浴房,电费也由镇政府兜底。

  目前,官山中学在校生1583人,学生在,多数家长就不走了,当地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教育作为乡村公共服务的价值充分彰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多方推拉合力,近年来,徐州各县(市、区)均有不少乡村学校异军突起。如睢宁县庆安镇骑路小学向传统文化持续发力,一根绳“跳”出了特色,做出了小规模学校扎根乡村的大文章;徐州市云龙区新城实验学校因为95%以上的教师有农村生活经历,开发了校园内2.5亩空地,建设少年农学院特色课程,3年不到,就办成了一所学生喜欢、百姓满意的学校;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朱小学用信息化手段扎实推进课改,办学质量稳步攀升,边远村小成了智慧教育的典型……

  “不怕资源差,就怕没办法。”石启红说,整体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虽然艰难,但有政府、社会支持,再选对校长、找准支点,办好农村学校指日可待。“我们有信心能够走下去,走得好。”

  理念怎么转?

  安放“乡愁”,新时代找准新定位

  “银杏树一排排啊,油菜花遍地开。小伙伴拉手田间走,夕阳头上戴……”一首节奏明快的《银杏谣》,把人们带到了苏鲁交界的邳州市港上镇中心小学。学校距邳州城区35公里,距山东郯城县仅1.5公里。全校现有33个教学班、2200名学生、80名教职工。位置偏远、师资紧缺是制约其发展的两大难题。

  “农村学校会衰落吗?新时代背景下,有新机遇、新定位。”该校校长李建国说,仅就发展环境和各方资源看,苏北的农村校家家都困难,但作为学校带头人不能只看困难,更要积极寻求发展的办法和路径。

  邳州是银杏之城,全市种植银杏达50万棵,港上镇是银杏种植发源地。港上镇中心小学着力放大“一棵树的风景”,走出特色办学之路。

  2016年,该校开发了银杏文化项目,通过建设银杏时光隧道、银杏文化园、银杏文化长廊等,让学生得到文化元素的充分浸润;通过开发银杏文化校本课程、建设银杏文化实践基地,为学生理论学习提供立体平台;通过举办银杏艺术节,以诗文诵读、歌舞表演、手工展示等形式,全面展示学校文化,深耕办学内涵。

  银杏文化课程的开发,不仅弥补了地方课程的空白,丰富了课程资源,还让教育教学更加生活化、本土化,更具弹性,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有了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2019年,港上镇中心小学的银杏艺术节被放大为港上镇的特色活动,县级政府和镇政府不仅参与到活动中来,更为学校在整合社会资源、破解师资短缺上给予更多支持。目前,已有3名社区园艺师、2名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名剪纸艺人和2名儿童画画家成为该校兼职教师。他们的加入提升了学校的银杏文化项目建设质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从“以县为主”到“县镇共建”,乡村学校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面貌,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问题得以逐步化解。

  采访期间,记者频频听到乡村学校校长、教师谈课改、谈课程、谈理念,是什么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徐州市教育局调研员李运生说,徐州基础教育体量相当于南通、扬州、泰州3市的总和,乡村学校占比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一直是全市的教育“乡愁”。2013年底,徐州启动了“学讲计划”教改行动,以整体推进、城乡一体的模式,将课改理念传递到每一个“神经末梢”。

  7年来,课改的深入推进,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教师理念的转变。2016年起,该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共建课改实验区,通过“校本课程建设”“中小学教材使用跟踪监测与质量提升”等项目的高位引领,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0年江苏启动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以来,徐州在课程基地申报过程中关注乡村学校、扶持乡村学校,通过学校联盟、基地校校行等带动乡村学校课程建设,为全市乡村学校累计争取省级建设资金2000万元。

  从上而下,自下而上,徐州乡村教育面貌的变化,既显示出徐州教育人的努力和担当,也让人们看到了徐州合力解“乡愁”的显著成效和独特路径。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显示,徐州乡村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小学约95%,比全省高8.3%,初中约86%,比全省高13.4%。徐州的乡村教师中喜欢或比较喜欢当教师的,小学约96%,初中约87%,分别比全省高7%、11%。88%的乡村小学教师和63%的乡村初中教师表示“不会转换待遇相当的其他职业”,分别比全省高24%、13%。这组数据,既是徐州乡村教育得到改善的明证,也为徐州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增添了更多信心。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