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江苏研究生教育扎根大地求质量

作者:缪志聪 发布时间:2020-07-31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改革创新、服务需求、聚焦内涵

江苏研究生教育扎根大地求质量

  ■本报记者 缪志聪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江苏作为唯一省级政府代表发言交流。省教育厅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其中博士生满意度达97.12%。成绩与数据的背后,是我省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我省是研究生教育大省,全省共有近22万在校研究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我省在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升培养质量,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深化改革,对接产业需求调专业

  我省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每年均将此作为督查重点,省政府将其列入年度百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发展实际,优化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别结构、学科结构,既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破题之举”。

  “我们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不断优化全省学位点布局。”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介绍说,通过集中新增、动态调整学位点,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点规模。围绕这一改革,我省先后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配置制度等,建立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教育和中医等多个类别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开展教育类和建筑类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衔接试点。

  “近几年我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中,招生指标增量基本上全部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洪流透露,目前,我省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8.63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52.91%,明年预计将占60%,全省已经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高校是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与关键所在,而学位授权点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以前,有的高校将学位授权点作为实力的体现,在争取学位授权点时施尽全力,但现在各高校心态已发生改变。“自2015年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来,我省高校的学位授权点增设数量均小于撤销数量,近3年增设数量均不超过撤销数量的2/3。”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树兵介绍说,2019年我省共撤销博、硕士学位点19个,增列相应学位点12个。2018年我省共撤销博、硕士学位点34个,增列相应学位点22个。

  瞄准创新,破解校企“联姻”难题

  晁阳是南京海融医药董事长,同时也是省第六批产业教授,在他之前,公司总经理叶海已于2016年成功入选省第四批产业教授。“我们一直积极与高校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这也是我们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晁阳介绍说,自2013年成立以来,企业先后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截至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人。

  从2010年开始,我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省内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目前,已遴选六批次共1711人次产业教授到30多所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信息、化工、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涵盖 1081个企业,每年有6000多名研究生专业能力因此得到提升。

  “产业教授体现的是‘产业’+‘教授’的结合,其实质就是推动教学、科研、经济三者的融通、融合。”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我省研究生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中起步早、动作快,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基本形成了企业和高校“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人才共培”的良好格局。

  如何强化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我省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形成了“江苏经验”。除了产业教授,我省还把研究生“送出去”,建立436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已与国内近10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面向产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表示,“我们既要致力于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同时也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把好三关,守住质量生命线

  研究生培养不是“孤岛”,而是有着“入口关”“出口关”以及严格培养“过程关”的系列方案和完整体系。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优质生源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我省高校坚持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建立优质生源激励机制。据统计,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生源占我省高校研究生总招生数的37.77%。

  与此同时,我省还努力推动“学位挤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2018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

  严把招生“入口关”、严抓毕业“出口关”是基础,如何把好培养“过程关”,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更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导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省聚焦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问题,首次明确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确立“红线”,建立负面清单。各培养高校从源头上严控导师准入资格,大力推行导师轮转招生制,实行招生年度审核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导师必招制”和“招生规模平均分配制”,对不符合招生条件的“三无”导师和“问题论文”导师一律暂停招生。自2017年起,我省还以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暑期学校、学术创新论坛为平台,陆续推出一系列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数量不断增多,机制愈加成熟,成效愈发突显。

  全省各培养高校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同向同行。据统计,全省博士毕业生留苏就业2076人,占博士实际就业人数的57.6%;硕士毕业生留苏就业23271人,占硕士实际就业人数的59.6%。东南大学每年举办“四重”岗位研习项目,近年来累计选派1400余名研究生前往军工国防、重要央企等“四重”岗位开展岗位研习,70%左右毕业研究生在“四重”岗位就业。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研究生教育扎根大地求质量
发布时间:2020-07-31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改革创新、服务需求、聚焦内涵

江苏研究生教育扎根大地求质量

  ■本报记者 缪志聪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江苏作为唯一省级政府代表发言交流。省教育厅每年委托第三方对全省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发布报告。最近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毕业研究生对母校满意度达97.24%,其中博士生满意度达97.12%。成绩与数据的背后,是我省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我省是研究生教育大省,全省共有近22万在校研究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我省在稳定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升培养质量,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深化改革,对接产业需求调专业

  我省是教育部确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每年均将此作为督查重点,省政府将其列入年度百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发展实际,优化调整研究生教育类别结构、学科结构,既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破题之举”。

  “我们根据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不断优化全省学位点布局。”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洪流介绍说,通过集中新增、动态调整学位点,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点规模。围绕这一改革,我省先后出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配置制度等,建立省级工程类研究生慕课中心、教育和中医等多个类别的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开展教育类和建筑类专业学位职业资格衔接试点。

  “近几年我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中,招生指标增量基本上全部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洪流透露,目前,我省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8.63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52.91%,明年预计将占60%,全省已经形成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高校是综合改革的责任主体与关键所在,而学位授权点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以前,有的高校将学位授权点作为实力的体现,在争取学位授权点时施尽全力,但现在各高校心态已发生改变。“自2015年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来,我省高校的学位授权点增设数量均小于撤销数量,近3年增设数量均不超过撤销数量的2/3。”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树兵介绍说,2019年我省共撤销博、硕士学位点19个,增列相应学位点12个。2018年我省共撤销博、硕士学位点34个,增列相应学位点22个。

  瞄准创新,破解校企“联姻”难题

  晁阳是南京海融医药董事长,同时也是省第六批产业教授,在他之前,公司总经理叶海已于2016年成功入选省第四批产业教授。“我们一直积极与高校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这也是我们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大动力。”晁阳介绍说,自2013年成立以来,企业先后获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截至目前已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人。

  从2010年开始,我省在国内率先开展产业教授(兼职)选聘工作,从省内企业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省内高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目前,已遴选六批次共1711人次产业教授到30多所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信息、化工、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涵盖 1081个企业,每年有6000多名研究生专业能力因此得到提升。

  “产业教授体现的是‘产业’+‘教授’的结合,其实质就是推动教学、科研、经济三者的融通、融合。”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我省研究生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中起步早、动作快,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基本形成了企业和高校“平台共建、项目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人才共培”的良好格局。

  如何强化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我省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形成了“江苏经验”。除了产业教授,我省还把研究生“送出去”,建立436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已与国内近10所‘双一流’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面向产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表示,“我们既要致力于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同时也要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把好三关,守住质量生命线

  研究生培养不是“孤岛”,而是有着“入口关”“出口关”以及严格培养“过程关”的系列方案和完整体系。面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提高质量是我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优质生源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我省高校坚持完善研究生生源保障体系,包括优化招生计划配置等,建立优质生源激励机制。据统计,来自“双一流”高校的生源占我省高校研究生总招生数的37.77%。

  与此同时,我省还努力推动“学位挤水”,引导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2018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

  严把招生“入口关”、严抓毕业“出口关”是基础,如何把好培养“过程关”,支持和激励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探索,更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导师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省聚焦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问题,首次明确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确立“红线”,建立负面清单。各培养高校从源头上严控导师准入资格,大力推行导师轮转招生制,实行招生年度审核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导师必招制”和“招生规模平均分配制”,对不符合招生条件的“三无”导师和“问题论文”导师一律暂停招生。自2017年起,我省还以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暑期学校、学术创新论坛为平台,陆续推出一系列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数量不断增多,机制愈加成熟,成效愈发突显。

  全省各培养高校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同向同行。据统计,全省博士毕业生留苏就业2076人,占博士实际就业人数的57.6%;硕士毕业生留苏就业23271人,占硕士实际就业人数的59.6%。东南大学每年举办“四重”岗位研习项目,近年来累计选派1400余名研究生前往军工国防、重要央企等“四重”岗位开展岗位研习,70%左右毕业研究生在“四重”岗位就业。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