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线上“革命”推动教育迈向未来

作者:李 剑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国大中小学学生延期返校,由此开启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居家学习大规模试验。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在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人的必答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9月25日至26日,第十五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苏、浙、沪、皖四省一市的百余位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后疫情时代:教育人的行动与反思”主题,展开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本报将分两期推出相关报道。

线上“革命”推动教育迈向未来

  ■本报记者 李剑

  在刚刚过去的第36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投身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两条战线,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满足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予以高度肯定。本次论坛的第一场主题交流就是围绕“在线教育”展开的。

  疫情当前,教育人在行动

  2020年初,江苏在省级“互联网+教育”平台基础上,正式上线“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各地教育系统和学校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本校教情的教育科研举措和在线教学模式,“金陵微课”“云德育”“小学空中课堂超市”等多种“供给套餐”纷纷上线。安徽省创新“双师智慧”,打造了互嵌式教学模式。同一堂课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网络录播老师,一个是在线答疑老师,在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正是因为运用网络“云”平台,构建了“双师课堂”,获得了“1+1>2”的聚合效果。

  为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浙江省鼓励各地汇集“名师优课”资源,组织学科名师协同建设市级各学科全覆盖的“一课一名师”课程库。在江苏,建设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两类”学校备课同步实施、课堂同步互动、教师同步研修、资源同步共享,优质普惠公平的教育正通过网络终端在各地逐步实现。

  疫情期间,各地充分用好“时代教材”,开发了多样化的特色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利用“匡园云校”开展灾难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面对灾难,在灾难认知、灾难反思中建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组织学生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结合当下全球疫情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们的研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创新设立了“动态云”“静态云”“互动云”三种教育形式,传导教学温度,传递老师温情,让学生不再孤独。

  立足当下,反思在线教育教与学

  在线教育给教与学带来了哪些改变?教与学的改变,又会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什么转变?这场由疫情带来的未来教育“试验”,也给教育人带来了诸多思考。

  疫情期间,实践性学习的教学流程,以知识的输出和应用为基本的教学流程已经成为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的常态,借助于线上教育,学生的学习路径也更加个性化。在浙江杭州市建兰中学,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技术带给教育的“福利”。学校充分运用“建兰大脑”这个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帮助教师由原来的大一统的教转向基于数据的精准的教,学生由原来重复的学转向基于自我画像的学,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的学生分别体验了居家时的家校版空中课堂和返校后的校园版空中课堂。回想起那段奋战在“空中”的经历,校长解玉嘉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正在由学科的专家向学科的教育家转变,教学正在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观点,与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宁的想法不谋而合。陈宁认为,教师客观上正在逐步弱化知识的传授者身份,向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转化,从课程的实施者向学习资源开发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综合应用者转化。

  针对疫情期间的“居家线上学习”,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面向全校2000余名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根据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结果,校长谈雅琴认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在线教学是发展趋势,技术不会淘汰学校,也不会取代教师,但善用技术的学校和教师会更胜一筹。不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都应该坚守师者不变的底色——“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的老师,因为学科的内容会在这样的教师身上拥有生命”。

  未来已来,挑战与机遇并行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正在成为加速向未来学习方式转型的历史机遇。论坛上,与会嘉宾热切地探讨着未来教育的新样态:在后疫情时代,学校在重新回归班级教学的常态之后,在线教育如何为传统教学赋能?未来教育将走向何方?

  “在后疫情时代,‘数据回归学校’是未来数字校园建设的方向,有了数据资源,一直以来的教育教学流程有可能会被打破、被重构,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建兰大脑”的实际运用,浙江省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表示,在如何运用智能技术为教育赋能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看来,未来的学校必然逐步突破现在结构化的空间布局,形成一种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工作者更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去解决教育问题,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更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课堂,如何进行教育流程的再造,如何在线下教育科研中借鉴融合线上学习的经验,借助大数据进行学习诊断,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在未来的教育中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样态。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认为,信息技术的加速到来使得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育的新常态也正在形成共识,譬如,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趋势基本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虚实融合的校园正在形成;课堂并不会消亡,但是课堂的功能会发生深刻改变,课堂将会成为应用、互动、探究的场所等。计算教育学正在到来,未来的教育也将走向精准,走向科学,走向个性,走向效能。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更加珍惜课堂教学的温度,因为感情的供给是网络难以替代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珍惜教育中的数据生产力,因为在未来,教育对于数据的依赖性会更高。”

责任编辑:陈路

线上“革命”推动教育迈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国大中小学学生延期返校,由此开启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居家学习大规模试验。在这场疫情大考中,在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人的必答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9月25日至26日,第十五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苏、浙、沪、皖四省一市的百余位校长齐聚一堂,围绕“后疫情时代:教育人的行动与反思”主题,展开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本报将分两期推出相关报道。

线上“革命”推动教育迈向未来

  ■本报记者 李剑

  在刚刚过去的第36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投身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两条战线,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满足2.8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予以高度肯定。本次论坛的第一场主题交流就是围绕“在线教育”展开的。

  疫情当前,教育人在行动

  2020年初,江苏在省级“互联网+教育”平台基础上,正式上线“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 各地教育系统和学校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本校教情的教育科研举措和在线教学模式,“金陵微课”“云德育”“小学空中课堂超市”等多种“供给套餐”纷纷上线。安徽省创新“双师智慧”,打造了互嵌式教学模式。同一堂课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网络录播老师,一个是在线答疑老师,在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正是因为运用网络“云”平台,构建了“双师课堂”,获得了“1+1>2”的聚合效果。

  为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浙江省鼓励各地汇集“名师优课”资源,组织学科名师协同建设市级各学科全覆盖的“一课一名师”课程库。在江苏,建设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两类”学校备课同步实施、课堂同步互动、教师同步研修、资源同步共享,优质普惠公平的教育正通过网络终端在各地逐步实现。

  疫情期间,各地充分用好“时代教材”,开发了多样化的特色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利用“匡园云校”开展灾难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面对灾难,在灾难认知、灾难反思中建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组织学生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结合当下全球疫情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们的研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合肥师范附属小学创新设立了“动态云”“静态云”“互动云”三种教育形式,传导教学温度,传递老师温情,让学生不再孤独。

  立足当下,反思在线教育教与学

  在线教育给教与学带来了哪些改变?教与学的改变,又会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什么转变?这场由疫情带来的未来教育“试验”,也给教育人带来了诸多思考。

  疫情期间,实践性学习的教学流程,以知识的输出和应用为基本的教学流程已经成为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的常态,借助于线上教育,学生的学习路径也更加个性化。在浙江杭州市建兰中学,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技术带给教育的“福利”。学校充分运用“建兰大脑”这个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帮助教师由原来的大一统的教转向基于数据的精准的教,学生由原来重复的学转向基于自我画像的学,重构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了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的学生分别体验了居家时的家校版空中课堂和返校后的校园版空中课堂。回想起那段奋战在“空中”的经历,校长解玉嘉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正在由学科的专家向学科的教育家转变,教学正在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观点,与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宁的想法不谋而合。陈宁认为,教师客观上正在逐步弱化知识的传授者身份,向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转化,从课程的实施者向学习资源开发设计与课程实施的综合应用者转化。

  针对疫情期间的“居家线上学习”,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面向全校2000余名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根据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结果,校长谈雅琴认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在线教学是发展趋势,技术不会淘汰学校,也不会取代教师,但善用技术的学校和教师会更胜一筹。不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师都应该坚守师者不变的底色——“我们需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的老师,因为学科的内容会在这样的教师身上拥有生命”。

  未来已来,挑战与机遇并行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正在成为加速向未来学习方式转型的历史机遇。论坛上,与会嘉宾热切地探讨着未来教育的新样态:在后疫情时代,学校在重新回归班级教学的常态之后,在线教育如何为传统教学赋能?未来教育将走向何方?

  “在后疫情时代,‘数据回归学校’是未来数字校园建设的方向,有了数据资源,一直以来的教育教学流程有可能会被打破、被重构,如何去适应这种改变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建兰大脑”的实际运用,浙江省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表示,在如何运用智能技术为教育赋能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校长堵琳琳看来,未来的学校必然逐步突破现在结构化的空间布局,形成一种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工作者更要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去解决教育问题,真正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更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课堂,如何进行教育流程的再造,如何在线下教育科研中借鉴融合线上学习的经验,借助大数据进行学习诊断,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在未来的教育中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样态。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认为,信息技术的加速到来使得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媒介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对教育的新常态也正在形成共识,譬如,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的趋势基本被大部分人所接受;虚实融合的校园正在形成;课堂并不会消亡,但是课堂的功能会发生深刻改变,课堂将会成为应用、互动、探究的场所等。计算教育学正在到来,未来的教育也将走向精准,走向科学,走向个性,走向效能。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更加珍惜课堂教学的温度,因为感情的供给是网络难以替代的;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珍惜教育中的数据生产力,因为在未来,教育对于数据的依赖性会更高。”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