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坚守教育初心 勇担督导使命

作者:孙其松 发布时间:2020-12-2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孙其松

  伴随着教育督导逐步走上制度化、法治化道路,督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为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重大教育方针政策有效落实。对政府教育履职情况进行督导评价和问责的制度机制确立,推动了各地政府教育职责的层层落实,畅通了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执行的反馈渠道,有力地保障了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地位。

  教育投入充分保障。督促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学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并建立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教育公平充分彰显。督促各地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为契机,紧紧围绕“均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切实保障了每个孩子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推进了义务教育向更公平、更优质的目标迈进。

  助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聚焦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督导评价,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同时将专项治理重点从校外转向校内,开展围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和全省学校安全风险专项治理。良好的教育生态逐渐建立,人民群众对教育获得感显著提升。

  全省教育大会发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动员令”,《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新形势、新要求对教育督导工作特别是广大教育督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提升督学水平,为江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强化学习,更新督导理念。能够担任督学是组织充分信任,需要热爱教育督导工作,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督学的专业水平决定督导质量的高低。督学必须加强学习,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做到依法督导。要深刻领会《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髓,及时更新督导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协调、反馈功能,由行政型、经验型向科学型、专业型转变,由定期、综合督导向随机、专题督导和微督导转变,由诊断性、鉴定性评价向发展性、激励性评价转变。伴随人民群众“学有优教”需求不断增强,督导重点要转向学校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特色发展。要善于在督导中敏锐地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优化方式,提升督导实效。教育督导的本质不是为了评价优劣,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要优化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等督导方式,创新督导方法,深入基层一线,俯下身子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现有各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教育督导管理的智能化,不断提高教育督导的精准度。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科学研发督导标准,使督导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提高督导的科学性。充分总结、推介经验优点,客观分析、指出短板弱项,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刀切”等现象。坚持“督”“导”并重,帮助教育督导对象改进工作,对督查出的问题,要帮助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确保指导意见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要深入调研,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导,动态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善于督导总结,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当好政策决策参谋,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有效指导。同时要善于总结每次督导情况,为下次督导积累更多经验。

  改革创新,健全督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和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促进教育督导改革各项任务全面落地。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职能,加快推进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督导专业化水平。要维护督导的权威性,让教育督导“长牙齿”,走好督导“最后一公里”,对于整改不力的,要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以强有力的手段确保整改到位,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根据重要程度、轻重缓急,还可以联合人大、政协等共同开展督导,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纳入政府、部门年度高质量考核。

  与时俱进,建强督导队伍。要完善选聘标准,健全遴选程序,择优选聘各级督学,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管理者和专家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基本结构。构建多元培训体系,实行分层分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

  (作者系江苏省督学、宿迁市教育顾问)

责任编辑:陈路

坚守教育初心 勇担督导使命
发布时间:2020-12-23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孙其松

  伴随着教育督导逐步走上制度化、法治化道路,督导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为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重大教育方针政策有效落实。对政府教育履职情况进行督导评价和问责的制度机制确立,推动了各地政府教育职责的层层落实,畅通了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执行的反馈渠道,有力地保障了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地位。

  教育投入充分保障。督促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学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全覆盖,并建立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教育公平充分彰显。督促各地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认定为契机,紧紧围绕“均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切实保障了每个孩子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推进了义务教育向更公平、更优质的目标迈进。

  助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聚焦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督导评价,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持续提升。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问题,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同时将专项治理重点从校外转向校内,开展围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和全省学校安全风险专项治理。良好的教育生态逐渐建立,人民群众对教育获得感显著提升。

  全省教育大会发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动员令”,《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新形势、新要求对教育督导工作特别是广大教育督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提升督学水平,为江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强化学习,更新督导理念。能够担任督学是组织充分信任,需要热爱教育督导工作,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督学的专业水平决定督导质量的高低。督学必须加强学习,全面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政策,做到依法督导。要深刻领会《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髓,及时更新督导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协调、反馈功能,由行政型、经验型向科学型、专业型转变,由定期、综合督导向随机、专题督导和微督导转变,由诊断性、鉴定性评价向发展性、激励性评价转变。伴随人民群众“学有优教”需求不断增强,督导重点要转向学校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特色发展。要善于在督导中敏锐地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优化方式,提升督导实效。教育督导的本质不是为了评价优劣,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要优化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等督导方式,创新督导方法,深入基层一线,俯下身子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现有各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推进教育督导管理的智能化,不断提高教育督导的精准度。在政策法规的框架内,科学研发督导标准,使督导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提高督导的科学性。充分总结、推介经验优点,客观分析、指出短板弱项,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刀切”等现象。坚持“督”“导”并重,帮助教育督导对象改进工作,对督查出的问题,要帮助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确保指导意见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要深入调研,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导,动态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善于督导总结,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当好政策决策参谋,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有效指导。同时要善于总结每次督导情况,为下次督导积累更多经验。

  改革创新,健全督导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和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促进教育督导改革各项任务全面落地。健全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职能,加快推进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教育督导专业化水平。要维护督导的权威性,让教育督导“长牙齿”,走好督导“最后一公里”,对于整改不力的,要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以强有力的手段确保整改到位,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根据重要程度、轻重缓急,还可以联合人大、政协等共同开展督导,并强化督导结果运用,纳入政府、部门年度高质量考核。

  与时俱进,建强督导队伍。要完善选聘标准,健全遴选程序,择优选聘各级督学,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管理者和专家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基本结构。构建多元培训体系,实行分层分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

  (作者系江苏省督学、宿迁市教育顾问)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