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用“科普”升腾航天梦

作者:阿妮尔 发布时间:2021-04-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全国各地百余所大中小学校长、航天单位专家、航天科技爱好者在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相聚南京——

用“科普”升腾航天梦

  ■见习记者 阿妮尔

  4月23日,在第6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宇航学会航天科学与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的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论坛暨校长论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论坛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航天“种子”,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兴趣为先:航天知识听得懂看得到

  “保持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就是保证国家未来建设的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武向平表示,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科普工作大有可为。“神秘遥远的宇宙有无穷的吸引力,引导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就能‘抓住’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更新说,“向往”就是孩子们通向宇宙的“钥匙”,在中小学中推进一批适时、适龄的航天科技教育活动,让航天知识在校园中“触手可及”,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就会被更好地激发。

  在手机上模拟卫星设计制造过程并发射到卫星轨道,展开对地观测任务,获得卫星遥感图片的同时,也获得卫星画面内容的知识图解……论坛现场,国内首款航天科普严肃游戏《我的卫星》吸引了不少与会者的目光。“青少年玩家可以在游戏界面快速建造‘专属’卫星和其他航天器,在打造航天器的过程中掌握航天器基本原理。”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教育处处长陈骅闽介绍说,这款航天科普游戏于2020年开始研发,将航天文化、航天科技与互动体验相融合,在仿真模拟中让游戏者了解航天知识。手机游戏外,研发团队还在电脑端设计“模拟实验室”,让游戏者以极低成本延伸探索在游戏中形成的航天兴趣。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声音送到卫星上再传回来,他们就要了解卫星是怎样发射的,声音为什么会传回来,兴趣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介绍说,今年中心将主办“我们的声音上太空”活动,将以青少年为主征集万件作品送入太空,并将在学校内架设卫星地面接收站进行天地通联,组织以卫星发射观摩等航天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航天科普搭好平台。

  课程为基:航天科普进校园进课堂

  校园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主场地,让航天科普教育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为孩子们的“航天梦”提供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滋养,成为与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几年前,我校一位毕业生的高考志愿只填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相关专业一个志愿。”成都华西中学校长文波说,这个孩子坚定为中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梦想,最终如愿以偿。推进航天科普课程、开发航天知识校本课程、推荐教师参加航天科技师资培训、引导高中生撰写科创论文……几年来,成都华西中学与电子科技大学携手,开创了一整套航天科普教学体系。同时,该校还将航天科普与学生生涯教育结合,通过个性化辅导,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输送“新鲜血液”。

  “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强盛和持续发展,需要大批拔尖、创新型的后备人才。在中小学,要努力培养航天后备人才‘苗子’,航天科普决不能缺席。”在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理事长刘彭芝看来,航天英才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奠基培养,航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基础教育和航天事业携手合作的必然形式。从1990年起,人大附中就在校内开展观星等天文科技活动。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在物理、科学等学科课堂中融入越来越多的航天元素,组织各类科学社团,还邀请宇航员到校讲座,让航天知识科普和航天精神传递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和动力。

  协同为要:汇集资源搭平台育“新苗”

  校园之外,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科技企业、科普基地等同样拥有强大的科普力量。航天资源与团队的多方汇集,使得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拥有崭新前景。

  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看来,协同是航天科普教育推进的关键。“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是教育界单方面能解决的问题,这必须成为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共同责任。”他说,各式各样的讲座、课程、活动、竞赛,让校园内外的航天科普教育形成育人合力,科研院所、协会聚集的大量最新科普资源也得到充分运用。面向中小学生的航天科普具有鲜明的引领性,能让学生对航空航天专业和科学精神产生价值认同,这对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意义非凡。

  论坛现场,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正式推出“青少年航天人才储备计划”项目,旨在以更多更优质的航天科技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航天主题竞赛与公益活动为基础,打通校内外航天科普教育平台,更有针对性地落实航天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储备、培养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航天青少年后备人才。

  “利用科技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打造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与科学教育体系,让中国孩子学习航天精神、了解航天科技、培养科学方法、收获更好发展,将是未来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周岫彬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

用“科普”升腾航天梦
发布时间:2021-04-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全国各地百余所大中小学校长、航天单位专家、航天科技爱好者在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相聚南京——

用“科普”升腾航天梦

  ■见习记者 阿妮尔

  4月23日,在第6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宇航学会航天科学与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的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论坛暨校长论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论坛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航天“种子”,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兴趣为先:航天知识听得懂看得到

  “保持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就是保证国家未来建设的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武向平表示,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科普工作大有可为。“神秘遥远的宇宙有无穷的吸引力,引导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就能‘抓住’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更新说,“向往”就是孩子们通向宇宙的“钥匙”,在中小学中推进一批适时、适龄的航天科技教育活动,让航天知识在校园中“触手可及”,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就会被更好地激发。

  在手机上模拟卫星设计制造过程并发射到卫星轨道,展开对地观测任务,获得卫星遥感图片的同时,也获得卫星画面内容的知识图解……论坛现场,国内首款航天科普严肃游戏《我的卫星》吸引了不少与会者的目光。“青少年玩家可以在游戏界面快速建造‘专属’卫星和其他航天器,在打造航天器的过程中掌握航天器基本原理。”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教育处处长陈骅闽介绍说,这款航天科普游戏于2020年开始研发,将航天文化、航天科技与互动体验相融合,在仿真模拟中让游戏者了解航天知识。手机游戏外,研发团队还在电脑端设计“模拟实验室”,让游戏者以极低成本延伸探索在游戏中形成的航天兴趣。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声音送到卫星上再传回来,他们就要了解卫星是怎样发射的,声音为什么会传回来,兴趣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介绍说,今年中心将主办“我们的声音上太空”活动,将以青少年为主征集万件作品送入太空,并将在学校内架设卫星地面接收站进行天地通联,组织以卫星发射观摩等航天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为航天科普搭好平台。

  课程为基:航天科普进校园进课堂

  校园是青少年汲取知识的主场地,让航天科普教育走进校园、深入课堂,为孩子们的“航天梦”提供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滋养,成为与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几年前,我校一位毕业生的高考志愿只填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相关专业一个志愿。”成都华西中学校长文波说,这个孩子坚定为中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梦想,最终如愿以偿。推进航天科普课程、开发航天知识校本课程、推荐教师参加航天科技师资培训、引导高中生撰写科创论文……几年来,成都华西中学与电子科技大学携手,开创了一整套航天科普教学体系。同时,该校还将航天科普与学生生涯教育结合,通过个性化辅导,为航空航天相关专业输送“新鲜血液”。

  “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强盛和持续发展,需要大批拔尖、创新型的后备人才。在中小学,要努力培养航天后备人才‘苗子’,航天科普决不能缺席。”在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理事长刘彭芝看来,航天英才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奠基培养,航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基础教育和航天事业携手合作的必然形式。从1990年起,人大附中就在校内开展观星等天文科技活动。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在物理、科学等学科课堂中融入越来越多的航天元素,组织各类科学社团,还邀请宇航员到校讲座,让航天知识科普和航天精神传递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和动力。

  协同为要:汇集资源搭平台育“新苗”

  校园之外,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科技企业、科普基地等同样拥有强大的科普力量。航天资源与团队的多方汇集,使得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拥有崭新前景。

  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看来,协同是航天科普教育推进的关键。“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不是教育界单方面能解决的问题,这必须成为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共同责任。”他说,各式各样的讲座、课程、活动、竞赛,让校园内外的航天科普教育形成育人合力,科研院所、协会聚集的大量最新科普资源也得到充分运用。面向中小学生的航天科普具有鲜明的引领性,能让学生对航空航天专业和科学精神产生价值认同,这对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意义非凡。

  论坛现场,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正式推出“青少年航天人才储备计划”项目,旨在以更多更优质的航天科技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航天主题竞赛与公益活动为基础,打通校内外航天科普教育平台,更有针对性地落实航天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储备、培养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航天青少年后备人才。

  “利用科技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打造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与科学教育体系,让中国孩子学习航天精神、了解航天科技、培养科学方法、收获更好发展,将是未来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周岫彬表示。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