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要闻

“涟校连家”,让孩子感受家一样的温馨

作者:王小亮 魏志东 发布时间:2023-03-22 来源: 江苏教育报

2021年,涟水县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期盼,探索留守儿童等群体寄宿管理模式——

“涟校连家”,让孩子感受家一样的温馨

  ■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魏志东

  家住涟水县东胡集镇的学生卜晓荷(化名),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时由奶奶一人负责生活起居。这几年,随着奶奶的年龄增长,孩子上放学的接送成了全家人的一大难题。不过,在今年春学期,卜晓荷转入该县时码学校,学校在寄宿生活、教育教学上为她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涟水县地处苏北腹地,每年约有30万人外出务工,导致近1.2万名留守儿童和930名困境儿童,缺少长辈照管,寄宿愿望强烈。2021年,该县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切入点,启动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探索建立乡镇寄宿制公办小学,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目前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教育实施、社会关爱、家校互动’的留守儿童寄宿管理模式,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汤胜国说。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两年前的一次走访调研,涟水县教育局副局长朱金峰至今记忆犹新。9岁的磊磊(化名)是一名单亲儿童,妈妈去世,爸爸体弱多病,衣服没人洗,三餐吃不好,上放学没人接送,爸爸看着瘦小懂事的孩子常常念叨:“要是可以住到学校多好呀!”

  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朱金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大多由祖辈照管,部分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补位,很容易发展成问题儿童。经过前期排查,全县约有930名儿童缺少长辈照管,这些孩子情感上缺少关爱,生活上缺少关心,寄宿愿望强烈。”朱金峰说。

  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难上学,周末、节假日无人照管的问题,2021年,涟水县启动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选取县域腹地、交通相对便捷的时码学校作为全县农村寄宿制样板小学进行试点改造,努力为亟需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一体化服务,融家入校,以校连家。在试点校推进取得良好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涟水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涟校连家”教育品牌,投资1.85亿元在高沟镇新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涟校连家”寄宿制小学——涟水县红日小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寄宿学生485人,基本满足县域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寄宿需求。

  “住宿免费,伙食费减半,周末上放学有校车免费接送,这让我们老百姓真真切切触摸到了幸福。”一名住宿生家长感激地说。

  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该县积极推行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涟校连家”关爱工程项目学校,按照6倍的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即每生每年4350元标准拨付寄宿学生公用经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添置生活物资、发放宿管人员工资等。“‘涟校连家’关爱工程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育关爱,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教育难题。”汤胜国说。

  聚焦内涵建设,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孩子变得自信、阳光,懂得感恩了,每个周末回到家,会主动分担家务,为爷爷奶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看到孩子一年来的变化,红日小学学生芳芳(化名)的爸爸喜上眉梢。芳芳的前后变化,得益于该校开设的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我们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同时,注重开设丰富的社团活动,包含球类运动、书画艺术、音乐舞蹈、劳动实践等,着力培养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与人文素养。”红日小学校长王飞说。

  改造后的时码学校,学生宿舍宽敞明亮,每个寝室配有空调,每层都有淋浴房和洗衣房、茶水间;校内游乐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笼式足球场、全新的塑胶跑道和篮球场等一应俱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该校校长徐瑞告诉记者,“居家式”服务是“涟校连家”学生寄宿生活的服务标准,让每个孩子享受个性化服务,在学校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时码学校实行集中配餐制度,菜品从平台统一采购,每顿菜谱精心制定,营养丰富。用餐落实“四陪”制度,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每天陪同学生用餐,力求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寄宿学生在校“吃得好、住得好”是基本保障,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助推学校良性发展。为此,涟水县坚持学有所教与学有优教相结合,出台《“涟校连家”关爱工程实施方案》,把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推到一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涟校连家”项目校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的优势,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培养和三观教育。

  完善关爱体系,填补情感教育缺失

  李丽丽是时码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还是该校住宿生航航(化名)的结对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辅导外,她每周都会带着航航走出校园,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她都以家长的身份陪伴左右,并把航航的活动表现记录在成长手册里。一年过去了,航航从当初的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由于困境儿童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如果不及时疏导,长期下来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朱金峰说,“涟校连家”项目校均建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常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这些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态和情感变化,填补他们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用爱心陪伴的同时,红日小学教师魏永凤每周都会视频连线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让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交流,拉近他们与父母的距离。“我们还会不定期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教实践活动,优化家长的教育和监护行为,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提升家教水平。”魏永凤说。

  根据《“涟校连家”关爱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项目校要完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档案,明确帮扶教师,协助亲子交流,开展“涟心有光”心理咨询,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经济资助、学习帮助、生活关爱和情感安慰,实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的全过程管理,使寄宿制学校成为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涟校连家’关爱工程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解决了困境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燃眉之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汤胜国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回应群众期盼,持续做好教育顶层设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幸福成长、快乐成长、智慧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陈路

“涟校连家”,让孩子感受家一样的温馨
发布时间:2023-03-22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小亮 魏志东

2021年,涟水县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期盼,探索留守儿童等群体寄宿管理模式——

“涟校连家”,让孩子感受家一样的温馨

  ■见习记者 王小亮 通讯员 魏志东

  家住涟水县东胡集镇的学生卜晓荷(化名),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平时由奶奶一人负责生活起居。这几年,随着奶奶的年龄增长,孩子上放学的接送成了全家人的一大难题。不过,在今年春学期,卜晓荷转入该县时码学校,学校在寄宿生活、教育教学上为她提供优质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涟水县地处苏北腹地,每年约有30万人外出务工,导致近1.2万名留守儿童和930名困境儿童,缺少长辈照管,寄宿愿望强烈。2021年,该县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切入点,启动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探索建立乡镇寄宿制公办小学,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目前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教育实施、社会关爱、家校互动’的留守儿童寄宿管理模式,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汤胜国说。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两年前的一次走访调研,涟水县教育局副局长朱金峰至今记忆犹新。9岁的磊磊(化名)是一名单亲儿童,妈妈去世,爸爸体弱多病,衣服没人洗,三餐吃不好,上放学没人接送,爸爸看着瘦小懂事的孩子常常念叨:“要是可以住到学校多好呀!”

  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朱金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大多由祖辈照管,部分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补位,很容易发展成问题儿童。经过前期排查,全县约有930名儿童缺少长辈照管,这些孩子情感上缺少关爱,生活上缺少关心,寄宿愿望强烈。”朱金峰说。

  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难上学,周末、节假日无人照管的问题,2021年,涟水县启动实施“涟校连家”关爱工程,投入2000余万元,选取县域腹地、交通相对便捷的时码学校作为全县农村寄宿制样板小学进行试点改造,努力为亟需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一体化服务,融家入校,以校连家。在试点校推进取得良好经验的基础上,2022年,涟水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涟校连家”教育品牌,投资1.85亿元在高沟镇新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涟校连家”寄宿制小学——涟水县红日小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寄宿学生485人,基本满足县域内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寄宿需求。

  “住宿免费,伙食费减半,周末上放学有校车免费接送,这让我们老百姓真真切切触摸到了幸福。”一名住宿生家长感激地说。

  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该县积极推行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涟校连家”关爱工程项目学校,按照6倍的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即每生每年4350元标准拨付寄宿学生公用经费,用于改善学生伙食、添置生活物资、发放宿管人员工资等。“‘涟校连家’关爱工程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教育关爱,切实解决了群众的教育难题。”汤胜国说。

  聚焦内涵建设,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孩子变得自信、阳光,懂得感恩了,每个周末回到家,会主动分担家务,为爷爷奶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看到孩子一年来的变化,红日小学学生芳芳(化名)的爸爸喜上眉梢。芳芳的前后变化,得益于该校开设的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我们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的同时,注重开设丰富的社团活动,包含球类运动、书画艺术、音乐舞蹈、劳动实践等,着力培养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与人文素养。”红日小学校长王飞说。

  改造后的时码学校,学生宿舍宽敞明亮,每个寝室配有空调,每层都有淋浴房和洗衣房、茶水间;校内游乐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笼式足球场、全新的塑胶跑道和篮球场等一应俱全,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该校校长徐瑞告诉记者,“居家式”服务是“涟校连家”学生寄宿生活的服务标准,让每个孩子享受个性化服务,在学校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时码学校实行集中配餐制度,菜品从平台统一采购,每顿菜谱精心制定,营养丰富。用餐落实“四陪”制度,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每天陪同学生用餐,力求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寄宿学生在校“吃得好、住得好”是基本保障,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助推学校良性发展。为此,涟水县坚持学有所教与学有优教相结合,出台《“涟校连家”关爱工程实施方案》,把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推到一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涟校连家”项目校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的优势,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培养和三观教育。

  完善关爱体系,填补情感教育缺失

  李丽丽是时码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还是该校住宿生航航(化名)的结对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辅导外,她每周都会带着航航走出校园,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她都以家长的身份陪伴左右,并把航航的活动表现记录在成长手册里。一年过去了,航航从当初的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由于困境儿童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如果不及时疏导,长期下来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朱金峰说,“涟校连家”项目校均建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常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这些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态和情感变化,填补他们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在用爱心陪伴的同时,红日小学教师魏永凤每周都会视频连线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让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交流,拉近他们与父母的距离。“我们还会不定期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教实践活动,优化家长的教育和监护行为,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提升家教水平。”魏永凤说。

  根据《“涟校连家”关爱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项目校要完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档案,明确帮扶教师,协助亲子交流,开展“涟心有光”心理咨询,对特殊群体儿童进行经济资助、学习帮助、生活关爱和情感安慰,实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的全过程管理,使寄宿制学校成为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

  “‘涟校连家’关爱工程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解决了困境家庭和留守家庭的燃眉之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汤胜国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回应群众期盼,持续做好教育顶层设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幸福成长、快乐成长、智慧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