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活动 > 通知公告 > 正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来源: 江苏省教育厅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力人物

 

候选人事迹简介

(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名)

 

01.于永正(1941— )

男,汉族,山东莱阳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原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62年参加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名师工程”首推名师。于永正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方面均有建树。他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讲学,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02.王湛(1946— )

男,汉族,江苏南通人。曾任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教育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他参与了一系列重点教育工作、重大教育问题的调研和决策,组织了对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实施与贯彻。从20世纪60年代初学习师范开始,王湛同志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四十多年来,我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并以此为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教育若干重点工作》专著是他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理论探讨的系统总结,也是其教育行政管理成果的结晶。该书对我国教育若干重点工作和重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记录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情感与追求,堪称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教育著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生动、具体和丰富的重要史实和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初始阶段的理论思考和创新实践成果,是世纪之交、千年更替之际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对当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全面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3.史绍熙(1915— )

男,汉族,江苏宜兴人。曾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1942年参加工作, 1951年任省常中校长。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学校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流的管理,造就了一流的学校。多年来,省常中的教育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和办学主张。他出版了《史绍熙教育文集》与《史绍熙教育文选》,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一文,阐述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被许多报纸和刊物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摘要播放该文有关论点和作者介绍,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史绍熙先后12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被中央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04. 朱小蔓(1947— )

女,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央教科所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教师教育。作为德育研究的辛勤工作者,她执着追求教育理想,把自己诚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注入到道德教育研究中,使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中外合作项目,主要有:《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学习研究》、《义务教育“新三片”均衡发展研究》、《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参与并合作主持教育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与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合作主持的《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比较研究》,已分别出中、俄文版。合作专著、合著和主编20余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英文、俄文、日文)。专著《情感教育论纲》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话性著作《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获中国教育图书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的《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理论研究》项目获教育部师范改革项目一等奖。

05.匡亚明( 1906—1996)

男,汉族,江苏丹阳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匡亚明主张打通“文史哲”,开办“大文科”,培养具有丰富广博的学识和多方面能力的通才;大力提倡“四个空气”的良好校风,即让高等学府洋溢“强烈的政治空气、浓厚的学术空气、高度的文明空气、活跃的文体空气”,使莘莘学子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文革”后他首先在高校中提倡开设“大学语文”课,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成为基础宽厚、博学多才的学者,为此,他欣然出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匡亚明所著《匡亚明教育文选》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宝贵遗产。他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著有《孔子评传》。晚年主持编撰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总结,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思想文化工程”。

[nextpage]

06.曲钦岳(1935— )

男, 汉族,山东牟平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他是我国最早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从事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主要研究伽码射线源、脉冲星和中子星、超新星遗迹等,为高能天体物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普通天文教程》、《恒星大气物理》等著作,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1984年任南京大学校长后,又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扬优、支重、改老、扶新”八字方针,坚持以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以“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科研方面,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指针,发扬南大基础研究力量较雄厚的优势,同时,向高科技和应用延伸,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提出全面贯彻“把准方向、强化基础、拓宽应用、扩大交流、促进联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跨世纪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思想。出版《大学的使命与目标》、《曲钦岳教育文选》,并在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1999年,经国际天文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351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曲钦岳”星。

07.刘海粟(1896—1994)

男,汉族,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当今我国艺术界誉满中外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是第一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三、四、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1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1918年应聘在北京大学讲授《艺术思潮》并举办个人画展,创立“天马会”,倡导美术改革。他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实行人体模特儿写生,遭到军阀的通缉和封建势力的围攻,自始至终表现出坚持真理、维护学术尊严的决心和“刀锯鼎镬,所不敢辞”的无畏态度。同时,刘海粟先生率先在美专实行旅行写生和男女生同校学习制度。1918年,先生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的《美术》杂志,为新文化启蒙运动作出了贡献。986年两次亲自到南艺颁发奖学金时,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师生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刘海粟曾多次在日本和欧洲等地举办画展,其中许多作品在国际画展中获奖,有的还被日本、法国、德国美术馆所收购珍藏。海外学者誉先生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足与近代欧洲大师并驾”。曾先后获得意大利国家学院颁发的奥斯卡奖、意大利国家学术研究中心颁发的世界文化奖、欧洲学院颁发的欧洲艺术大纛奖、国际艺术家联合会颁发的功勋证书、意大利培德利亚桑斯学院授予的“艺术骑士”称号及“大师院士”证书,1991年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

08.闵乃本(1935— )

男,汉族,江苏如皋人,九三学社社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会主任、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闵乃本1959年参加工作,在长期的研究探索中,他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勇攀高峰,努力实践把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理想;他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甘为人梯、关心他人,以质朴真诚的人格魅力把合作者紧紧地凝聚在自己的周围。1986年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概念,经过近3年探索,闵乃本和学生朱永元教授等建立了“准周期超晶格”的理论。1992年起,课题组人员集体攻关,用两年多时间成功推出“室温图案极化制备介电体超晶格”新技术。2005年,课题组利用自行研制的介电体超晶格,研制成功全固态超晶格红、绿、蓝三基色和白光激光器,并制出样机,取得了4项国内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发明专利。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闵乃本院士科研团队完成的课题《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也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09.吴天石(1910—1966)

男,汉族,江苏南通市人。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吴天石早年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自觉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参加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投身根据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解放后,任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期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机关要为基层服务,不能有衙门作风;加强视导工作,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关心教师,认为教育厅要成为“教师之家”,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成长都有他的心血;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反对教育工作中的各种片面做法,要求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改进教学方面,他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吴天石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1962年他发表了关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双基”训练)的专题讲话,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颇为精辟的重要指示,至今仍影响着我省乃至全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10.李吉林(1938— )

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李吉林1956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探索。她利用节假日,放弃疗养和出国考察的机会,吸纳中国民族文化“意境说”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中,历经30年之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第二届两个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她撰写的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李吉林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三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光荣称号。

[nextpage]

11.邱学华(1935— )

男,汉族,江苏常州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198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国务院颁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江苏教育厅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现任职于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大学教育系兼职教授、香港现代小学数学研究社顾问。曾任常州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他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进行了口算表、口算量表、基本训练、标准化考试、尝试教学实验等多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提出尝试教学法,后又升华到尝试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互相讨论,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特征是“先练后讲”。这种教学法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产生重大作用。1989年《尝试教学法》一书已获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奖,已译成日文、英文、德文在国内外发表,在国外产生一定的影响。1999年,《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又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严 恺(1912—2006)

男,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院长、名誉校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院)所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等职。严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是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身体力行,倡导了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优良校风,为我国水利、水电、交通、环境等各条战线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建设人才,为我国长江口的整治、黄河治理、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全国海岸带规划等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河海大学拥有10个专业学院,以水利为特色,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这一切都凝聚着严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严恺长期担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领导职务,为发展水利科学研究呕心沥血。在他主持下,南京水科院承担了国家治黄、三峡工程长江口治理等重大科研任务。气势恢宏的三峡实验大厅、黄河实验大厅,仿佛就是严恺为水利事业不懈奋斗的里程碑。他曾获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他也是墨西哥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水利学研究协会荣誉会员,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3.吴贻芳(1893—1985)

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民进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金陵大学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等职。吴贻芳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祖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上,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28年,她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校长。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从主持金陵女子大学开始,吴贻芳一贯坚持她的办学宗旨,培养为社会献身、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她始终教育学生: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她还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从事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她不但在女子高等教育上卓有建树,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有着不凡的见解,明确提出“幼儿教育也要三个面向”。由于她对社会服务事业,对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14.李庾南(1939— )

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先后当选南通市政协六届常委、江苏省妇联七届执委、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庾南一直担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开展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系列实验研究,创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先后出版专著9部:《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初中代数教学结构》、《初中几何教学结构》(广西教育出版社)、《李庾南教数学》(三册,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30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触及心灵的足音——班主任工作艺术100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她还撰写了论文100多篇,达70余万字,分别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数学通报》等20多种全国和省级书报杂志上发表,其中有15篇获得全国教育界的学术奖、15篇分别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江苏省优秀数学论文一、二等奖、15篇先后获得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育论文、科技论文奖。

15.陈鹤琴(1892—1982)

男,汉族,浙江上虞人。生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五四”运动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的一生主要从事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他反对旧中国封建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陈腐的“死教育”,也反对“全盘西化”。前后近70年,他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以及文字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开拓性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他创造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和人才。他的创造性的“活教育”理论,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他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等团体,主编《幼稚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等刊物。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中国幼稚教育之路》等,已出版《陈鹤琴全集》。

[nextpage]

16.杨瑞清(1963— )

男,汉族,南京市浦口区人。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行知小学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1年,师范毕业后,他放弃进城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任教。1985 年,五里小学更名为行知小学,他被任命为校长。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杨瑞清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精神激励自己,多次放弃离开农村,甚至是从政的机会,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时代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杨瑞清还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 ”等一系列具有创建性的措施。在杨瑞清的苦心经营之下,昔日那所偏僻、艰苦的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专程到校考察。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十佳青年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6年入选全国师德报告团。

17.姚止平(1955—2007)

男,汉族,北京人,生前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专家。姚止平1973年参加工作,多次放弃离开农村到北京、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决心扎根农村,做一辈子农村校长。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坚持教育的主体性,有教无类,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健康成长。对教师,他倾心关爱,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忱关心。姚止平还是一位治校有道的学校管理专家。他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大实话作为对全校所有教师的要求,全面、全程、全员实施精致管理的办学策略。姚止平主持栟茶中学全面工作13年来,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最满意的品牌学校”,并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他先后受到如东县委、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如东县人民满意好干部,评选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名校长,2005年被授予“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18.胡百良(1934— )

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校长。1953年参加教育工作,从教50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1994年5月,由南京电教馆录制《胡百良物理教学研究集锦》(共11集)。1998年4月,出版专著《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该书在1999年12月获南京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担任南师附中校长期间,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成绩显著。先后出版《胡百良教育文集》与《校长的特殊使命》。后者围绕“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就担任中学校长工作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书中不仅集中介绍了他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1989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他被南京市教育局评为16位“当代教育家”之一,并被授予“南京基础教育专家”荣誉称号。同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19.洪宗礼(1937— )

男,汉族,江苏丹徒人。曾任江苏省泰州中学副校长、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从教40年来,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育科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主编了3套初中语文教材,主持完成10卷本《母语教材研究》并出版了6卷本的文集。洪宗礼依据“五说”语文课程建构观,尝试把语文的要素与其构成关系、规律、序列,编织成网状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这里的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他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2007年被江苏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20.侯晶晶(1975— )

女,汉族,安徽省当涂县人。2004年参加工作,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兼任江苏省妇联兼职副主席。侯晶晶身残志坚,是中国第一位“轮椅上的女博士”。她1986年因医院误诊导致双腿瘫痪,被迫辍学,开始艰难的自学历程。1998年,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2004年,她作为“优秀毕业生”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先后发表论文40篇,出版70多万字专著、译著,并独立完成全国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她热心社会事业,捐款2万元给贫困学生和地震灾区同胞,是众多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她的拼搏进取事迹被写入苏、皖中小学德育教材。她是中共十七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女杰、全国自强模范、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nextpage]

21.胡福明(1935— )

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他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文章发表后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思想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成为批判“两个凡是”的檄文,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文章经胡耀邦亲自审定,批准先在中央党校的内刊《理论动态》上发表,然后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继而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稿。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历史性重大影响,并直接成为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说:“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2.殷雪梅(1954—2005)

女,汉族,江苏金坛人。生前系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对同事,她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对教育事业,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2005年4月7日,金坛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殷雪梅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她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中华见义勇为联合会追授她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她为英雄教师。

23.鲁洁(1930— )

女,汉族,四川阆中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教育学的重建过程中,鲁洁教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负责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本人撰写前六章)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广泛采用,曾先后获吴玉章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第一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是建国后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的该学科第一本高校教材,获全国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4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德育新论》199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多篇论文获国家级或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如教育的超越性、培养世界历史性的人、德育的人学基础和回归生活的德育等等,这些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199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同年获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1995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4.斯霞(1910-2004)

女,汉族,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斯霞17岁执教,85岁退休,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说:“我最爱学校,我喜欢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远年轻。”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在她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期间,仍然坚持天天到南师大附小上班。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她独树一帜,用5年时间完成小学6年的教育教学任务。她创造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在全国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小学特级教师。

25.蔡林森(1942— )

男,汉族,1960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1982-2005年任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校长、江苏省优秀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泰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泰兴市人大社会事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作为江苏省唯一优秀教师代表出席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2000年4月29日,以全国先进工作者身份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01年被评为建设新泰州功臣。2004年应温家宝总理邀请,参加北京建国55周年庆祝活动。2005年被评为全国中学十大明星校长。蔡林森确立“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他千方百计从起始年级抓起,从最后一名差生抓起,坚持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让学生夯实基础,能学习、会学习。学校连续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100%,优秀率为泰兴市之首。 蔡林森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洋思之路”。在他任职期间,洋思中学不断发展,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中国名校”等。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在洋思举办研讨班、培训班,推广洋思经验。

编辑:张大伟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