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两会聚焦 > 访谈 > 正文

两会E政录:迈向“双一流”,高校向哪发力

作者:唐景莉 发布时间:2016-03-11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怎样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

迈向“双一流”,高校向哪发力

  关键词:世界一流 中国特色 京师风范 

  问:如今,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在办学目标方面是怎样定位的?   

  答:创建世界一流,就是要有世界眼光,树立全球意识。坚定不移地提高办学质量,在主要办学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既要具有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又要拥有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方向的一流学者,在若干学科领域始终站在国际学术最前沿,不断产生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推动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神圣职责,把传承创新优秀中华文化作为自觉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尤其要充分发挥党委在谋全局、抓大事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弘扬京师风范,就是要秉承学校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质。114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淀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优良传统,孕育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形成了脚踏实地的学风、以身作则的教风和勤勉踏实的校风,更塑造了北师大人“盛德励耘,上善乐育”的独特气质。这些都是我们继往开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国家战略 院系主体地位 

  问:北师大如何为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服务?在院系建设上,又是如何做的?   

  答:我们主动将学校发展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我们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正在积极筹建“一带一路”研究院;举办了北京新兴市场论坛,来自全球1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位前政要以及百余位专家就“一带一路”中国战略展开高端对话。我们牵头举办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来自金砖国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签署了《北京共识》,并成立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现在,学校正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认真策划相关项目,积极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今年,学校又结合落实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战略,全面启动了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着重强调要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项目中发现新课题、寻找新项目,产出高水平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院系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我们重点进行了四方面的探索:一是建立了跨职能部门的统筹机制,加强对院系工作的指导、过程监督和综合评估。二是扩大院系经费使用权限,将院系各渠道的经费纳入统一预算。三是扩大了院系人事管理权,以院系为主实施人才聘任、职称评定等工作,学校人事部门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四是推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要求院系要有长远发展规划、健全的学术组织体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有党建计划和文化标识系统。学校已选择15个院系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关键词:学科建设 人事制度改革 

  问:在深化学科建设、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北师大有哪些举措? 

  答:我们重点建设一流“高峰”学科点和“高原”学科群,分层分类设立面向学术前沿、关键技术、政府决策和科研产业化的学科交叉建设团队。

  深化一级学科建设和管理改革。我们完成了一级学科的分类定位,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国内知名学科、特色培育学科四类进行建设。完成各一级学科的建设规划,构建学术和行政相互配合的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建立跨单位的学科建设机制和跨学科教师的双聘制度。  

  全面实施学科交叉建设项目。学校以项目建设为纽带,打破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壁垒,为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院系的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创设条件。为其提供建设资金、单独投放研究员序列岗位、提供专门的博士生招生指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一是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分类评价改革,建立对多元化工作方式和成果形式的认可机制。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奖励贡献为导向,制定重大业绩和一般业绩奖励办法,加大对各类业绩奖励力度。三是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引进工作的重点,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全面对接国家人才计划,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作用。  

  关键词:知识创新 科技创新 

  问: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正在孕育,您觉得中国高校该如何关注创新方向? 

  答: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与世界创新强国相比,和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我国的创新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深化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科技创新主要资源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主要力量在高校,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在高校。高校必须顺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做知识创新的生力军。我们要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习中,探索知识创新的生长点,成为全球知识创新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竞争者。高校必须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教育创新的先行者。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现代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高校,理应担当起教育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责任和使命。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探索产学研结合等新方式,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高校必须适应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做创新创业的引领者。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着力成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镇。  

  关键词:精英人才 跨界流动 

  问:您曾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教育参赞。“旋转门”*广泛存在于美国社会,请问您如何看待“旋转门”机制? 

  答:我们在这里谈“旋转门”,指的是精英人才的跨界流动机制。它一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了一些优秀的政界、商界的精英,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更好地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了优质人才资源的有效融合。二是促进了知识和学科结构优化。政界、商界人才的引进,带动了北师大一些学科的发展。比如,我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就是引进了李晓西教授成立的。他的《2015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全面分析和测度了我国30个省份和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展示了省市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变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三是提升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从政界和商界“旋转”过来的人,他们由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更懂国情和社情,更理解国家发展所需。他们在教学科研中,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比如,我们的公益研究院聘请了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原司长王振耀担任院长,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等,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旋转门”进来的,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唐景莉)

   *旋转门:指政界、学界、商界精英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双向转换角色、跨界穿梭任职的制度和现象——编者注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