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高校 > 正文

石 贤:心怀感激 回报社会

——南京财经大学石贤同学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石贤,女,侗族,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3级学生。怀着对家乡真切的情意和对恩人深深的感激,她于艰难岁月中找到了投身民族文化复兴事业的道义,创造性提出“侗族大歌隔代传承”理论,创建一支助力民族文化传承的大学生公益团队,并联合各方公益力量对贵州黔东南侗族片区的贫困留守儿童进行点对点帮扶。

  2013年,这个寒窗苦读十余年的侗族女孩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向稳如泰山的父亲却意外去世。父亲的离去使得这个家庭失去了支撑,懂事的石贤从不敢在母亲面前崩溃,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她便默默地努力,为自己筹措上大学的费用。

  一身侗装,她千里而来。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校园里,她盛开如一朵低调的小花,于万千种朝阳里蓬勃生长。学习之余,为了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她在学生会和社团中砥砺前行,举办过多次如“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等校级大型赛事、主持过多次校际社团活动。先后被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此外,她还努力地勤工俭学,时刻践行着“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南财校训。

  在2014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石贤看到了家乡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侗族文化的日渐式微,曾经萦绕不绝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却鲜为人知。回想人生坎坷之时许多家乡人对她的资助和鼓励,石贤感到有一种使命已经降临到她身上,这个懂得感恩的侗族姑娘开始为保护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做出行动。她创建了“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通过调研、分析,撰写出一篇《关于侗族大歌“隔代传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并获得黔东南社会科学研究所刊登。外界的肯定鼓舞着她再接再厉,又带领团队成员研究设计实地传承方案,形成“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计划,并于2015年暑假又回到贵州,实现了实地研究,得到当地广泛赞誉。在开展实地研究的同时,她还积极促成校地合作,如今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已与贵州省从江县团县委、县妇联签署了“大学生志愿实践基地”,为今后的东西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少年侗歌班也获得从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认可,授牌“侗族大歌保护项目”。熟知当地山村学校的艰苦条件,石贤还通过外国语学院学生会,联合社会义工组织——江苏常熟流水琴川义工团,一起走访贫困学生,为他们提供点对点帮扶。正因如此,古梦清泉团队获评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十佳团队、十佳风尚等,石贤也被评为学校年度杰出人物——“南财好青年”,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支持。在2015年团中央举办的“寻找百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选中,古梦清泉团队荣获“优秀团队”称号(全国第13名)。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纷纷报道古梦清泉的活动情况,江苏文艺广播特邀古梦清泉录制了一期以侗族大歌为主题的电台节目;尔后,在南京电视台主办的“南京好人365”活动中,石贤同学也备受关注,获评“南京好人”并受到南京电视台采访报道。

  不过,荣誉归荣誉,回到生活中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一个以传承为使命的侗族姑娘。正因石贤和她的团队坚持不懈地挖掘推广侗族文化,原本被边缘化的贵州省从江县西山片区重新被关注,2016年春节期间,县文广旅游局、民宗局等联合主办了首届侗族河边歌大赛,特邀石贤同学担任大赛主持人。而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成为50多支参赛歌队、108支表演歌队中唯一一支能够演唱侗族河边歌的少儿歌队,这正是得益于古梦清泉侗歌传承计划。新学期开始,石贤回到学校后也不忘践行她的文化公益事业,带领团队成员们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力量开展爱心笔友招募、爱心图书室募捐等活动,为当地的侗族留守儿童送去笔尖的问候、心灵的温暖。活动发起后,校内师生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学校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资助,一大批爱心捐赠物资即将开往南方的小小侗寨……

  问到做这些事的缘由时,石贤说:“我能来到鲜花满径的今天,正是因为泥泞的岁月里得到过那么多善意的托举。正是这些关心、帮助我的好人们,让我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文化还是公益,都需要我们去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这个年纪轻轻的侗族女孩,正以她全部的青春与真诚,回报着家乡、学校和社会对她的关爱。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