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恒,1996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现就读于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13软件2班,主修软件工程,师范方向。
2015年,7月下旬,在常州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原本并没有什么交集,但张宇恒拉起了一根线,将这一个个散落的点连成了一张大大的网,共同点亮了这温暖人心的一盏灯,让那个烈日炎炎的夏天留下了这样一个为人传唱的故事。
始于一场“普通”的志愿服务
张宇恒是一位极其富有爱心的同学,平日里没事总会去参加一些校内校外的志愿服务,做过义工,还和当地残疾人组织建立了联系,号召班级同学一起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在2015年7月18日接到需要志愿者照顾孤寡老人的消息后他就立马赶去了。到了医院,他看到的是一位94岁高龄且非常消瘦的老人趟在床上,在具体了解了情况以后才知道这位老人是一名抗战老兵,没有亲人,生活贫困,依靠慈善机构勉强度日。现在病倒了,本来没有的问题现在都是麻烦,原本的小问题现在都成了灾难。在知道这些情况以后,张宇恒的心里百般不是滋味,他想帮助这位老人,不单是这一次志愿服务,因为他知道这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
用行动来号召同学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张宇恒眼见老人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连坐起来都需要有人在身边陪伴,至少需要10名志愿者在他身边长期轮流看护着。当时正值暑假,留在学校的人少之又少,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次寻求了学院团委、志愿实践队、留校兼职考研的帮助,过程很艰难,毕竟要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照顾一位非亲非故的老人,大家还是有点不太能接受。终于,在他的努力下组织成立了一个由18名大学生组成的服务队,每天轮流照顾老兵同志。在照顾的过程中,他们也从老兵同志口中聆听当年的抗战故事。
这是一件所有人都要重视的事情
张宇恒突然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用生命鲜血换来和平年代的老兵们正在逐渐被遗忘,甚至无人问津。就在他为此苦恼的时候,又传来了噩耗:由于种种原因老人的低保一直没办下来,而每天在医院的费用又非常高,已经到了没钱支付医药费的地步。当天晚上张宇恒彻夜难眠,把他几日以来的所见所感和心中的无奈写了下来并发布到网络上,以此来呼吁身边的人留意并关心这些“伟大”的同志。没多久,这件事就引发了网上的热烈讨论,有很多市民都找到张宇恒来询问老兵的情况,是否需要经济上的帮助。起初张宇恒只是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没曾想到有那么多的人会将信任也这样托付给他这样一个陌生人,随着文章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市民向张宇恒同学的支付宝转账,同时都会附上“请代我交给老兵同志”、“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不需要公开姓名”、“这是一件所有人都要重视的事情”这样温暖的话语。后来,在学校团委支持下,张宇恒又带着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一是为宣扬抗战精神,二是为老兵募捐。
点和点,连成面
短短数天,张宇恒的网络文章获得市民、在常高校大学生和各大媒体的关注,记者们联系到他了解情况,并通过媒体的力量向全社会传唱这样的故事。张宇恒非常感谢伸出援手的媒体朋友,因为他一直很担心有人会对他不信任,哪怕已经收到了近4万元的募捐款,他还是希望此事能得到官方媒体的关注。随后,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现代快报、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现代快报网、江苏网络电视台等40余家的媒体报道了此事,并公开为老人募捐。很多高校的同学再得知此事后,都主动申请来做志愿者,也有社会的爱心人士要前往常州来做老人的护工,点滴关爱汇集成河流……事后,常州电视台4个频道栏目也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张宇恒所带领的大学生志愿者所付出的努力,感谢他们为传递社会正能量而做出的努力。
光明网的记者曾和张宇恒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做了一件好事,你能有能力帮忙别人,我为老人高兴,也为你高兴”,网上的网友是这样评价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谢你们做了这样一件事”、“社会就应该传播这样的正能量”、“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加油!”……
这也许不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但是张宇恒用他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团结身边每一个人,用行动向我们传递身边的正能量,让美德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不愧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