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南通 > 正文

邹 帼:童心播撒 大爱无疆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邹帼:童心播撒  大爱无疆

——南通市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邹帼同学先进事迹

 

  中国和澳大利亚,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但两国友好交往却源远流长。在两国的友谊之桥上,近年来活跃着一位爱心小天使,吸引着众人关注的目光。她今年只有9岁,中国女孩。她既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小童星,也是一名乐善好施的爱心大使;既见多识广,屡获殊荣,又本色不改,勤奋自立。她,就是邹帼,来自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三(3)中队。 

  邹帼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情,她外向活泼,能歌善舞。20136月为江苏卫视国际频道拍摄主题宣传片,备受关注。20143月参加中国小童星活动,成为最美童星……放飞中国梦,璀璨国际星活动组委会向邹帼颁发最美童星的颁奖词写道:她多才多艺,乐于奉献,长得美歌声美心灵更美! 

  邹帼被誉为最美童星。确实,美的不只是她端庄的外表和耀眼的才华,更是美在心灵。小小年纪展现出的大爱情怀,让人敬佩。她曾经将自己参演电影的税后片酬6万多元,全部捐出,成为年龄最小的纳税人和江苏省美德基金会年龄最小的捐赠人;她还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北京市房山区86岁的植树愚公于清爷爷购买了3000棵树苗,帮助他绿化造林。四川雅安、云南鲁甸地震后,她都通过我国驻悉尼总领馆捐款…… 

  为表彰邹帼的爱心之举,北京榜样授予邹帼文明小使者称号,她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提名为中国好人候选人,当选为 感动南通十大教育人物 

  其实,邹帼的爱心,更体现在生活细微处。同桌的小男孩忘带学习用品,小邹帼总是笑眯眯地悄悄递过去;老师上完课,她会马上跑过去,给老师捶捶背;年级小小拍卖会结束,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弯下腰轻轻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了垃圾桶,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年冬天的深夜,悉尼街头,一位年长的女性华人同胞在路边演唱卖艺。但凄冷的夜晚,歌声并没有留住太多行人匆匆的脚步。而途经的邹帼拉着妈妈的手,驻足并静静地欣赏起来,并央求妈妈捐钱给这位同胞。妈妈,天这么冷了,她还在这里,肯定是生活的不好。她也是中国人,我们应该帮助她! 

  当小伙伴们和邹帼一起憧憬理想,谈论志向时,她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全世界小朋友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近年来,在中澳友好交往的桥梁上,时常活跃着邹帼的身影。201310月,她被聘为澳大利亚中国梦梦想基金会首席代言人; 201411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澳前夕,邹帼在她澳洲的学校——悉尼阿瓦隆公立学校,举办了中国京剧走进澳洲校园活动。邀请两位中国京剧艺术家来到自己的学校,为师生演唱《梨园春》等多个京剧选段。2015年初,她在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发表《行动起来,让世界知道澳中友谊常青常存》《行动起来,让世界知道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感谢有你,我爱我闪亮》等文章,并多次发表公开演讲,受到各界好评。2015 4 25 日,积极在悉尼北区社区做志愿者,主动为退伍军人募捐服务,并亲自为退伍军人制作果汁。2015 5 1 日,受邀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青春季》活动,并在悉尼现代艺术馆为其作开场欢迎演讲,收到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此外,在庆祝中澳建交40周年演出中、在南澳土著人居住区、在悉尼歌剧院……都能看到邹帼的身影。 

  去年,邹帼又应邀在“2015年澳大利亚能源与资源投资发展研讨大会”上作了开场演讲,她说:“我不是中国的学问家,但我知道澳大利亚人欣赏中国文化。我爱生活在太平洋里的蝴蝶鱼,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她们的家。我期望中国和澳大利亚就像一对最美丽的蝴蝶鱼,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流畅的英语,生动的表达,甜美的微笑,博得全场阵阵掌声。邹帼用自己美好的中国形象,震撼着每一个国际友人! 

  为表彰邹帼为中澳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中国驻悉尼领事馆授予她“中澳友谊小天使”称号;南澳洲政府部长杰夫·布鲁克在南澳洲政府授予她澳中友谊小天使称号;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致信表示肯定与鼓励,并亲切接见了她;2015 4 23 日,澳大利亚政府议会为她颁发感谢证书,感谢其为澳中友谊的发展所做出的一切努力。2015 12 20 日,她被提名为2016 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多元文化社区突出贡献青年奖。 

  童星耀眼,未忘初心。邹帼,这位在东方文化洗礼下冉冉升起的爱心天使,正展开着翅膀奋力翱翔,在祖国母亲的爱护和师长们的呵护下,极力飞向更高的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