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南通 > 正文

费博文:全方面发展的美德少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费博文:全方面发展的美德少年

——南通市北城中学费博文同学先进事迹

  积极向上,聪明懂事的我

  大家好,我叫费博文,今年14岁,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来自南通市北城中学。这次有机会能够被学校推荐参与 “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美德少年”的评选,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出生于普通家庭,没有特别的人生际遇,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事迹。但我天性至真至纯,活泼开朗,从小深受家庭善良淳朴、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教育思想的熏陶,我深知父母起名博文二字的重要意义——要我博学多才,回报社会。为此我一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在生活中追求尽善尽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己,感染他人,时刻展现出我们21世纪新时代青少年应具有的努力进取,淳朴善良,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勤奋刻苦,同学们榜样的我

  作为一名学生,我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平时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优异。课堂上,不但自己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还主动配合老师发起的课题讨论,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学习”领头雁”;放学回家除认真及时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外,每天坚持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自己。

  作为一名班长,我时刻提醒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大家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始终恪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以为集体尽责,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在同学中树立好榜样,凡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经常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遍一遍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题目的思路,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对于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都能够积极努力的去做,不折不扣的完成,最终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直认可,受到学校政教处点名表扬,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踏实能干,老师家长小助手的我

  生活中我积极帮助老师协调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求同去异,相互理解。记得有一次班里同学与其他班同学由于相互误解,产生了矛盾,我们班同学受到了威胁,向我反应了情况后,我主动找到了对方同学进行协调,由于对方同学是外地转学,有排斥心里,在协调无果,自己也受到威胁时,及时汇报了班主任老师,最终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的化解了矛盾,不但阻止了一次事故的发生,还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得到了升华。还有就是每次学校老师倡导社会公德心,提倡捐助贫困,我都会积极踊跃的参加,帮助做好宣传工作,带领大家紧紧围绕在学校,老师要求的学习向上,思想品德向善,不断追求高尚美德的教育思想下,使大家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不忘帮助他人,弘扬中华美德,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在家中,我尊敬长辈,爱护妹妹,妈妈经常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因为我知道妈妈照顾我和妹妹两个人上学很不容易,所以我经常还帮助妹妹辅导功课,减轻她的压力;有时老家有事,爸爸妈妈需要回去处理,我就自己在家做饭,拖地,照顾妹妹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节假日我和妹妹回老家,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经常带领妹妹陪他们散步聊天,晚上,做完作业,和妹妹一起为他们捶背,让他们开心。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体贴父母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做的事。

  培养能力,多才多艺的我

  学习之余,我参加学校各项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平时热爱篮球,跳绳;利用周末时间学习吉他弹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积极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公益演出,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我还参加了北京世纪明德励志修学营活动,由于在活动中表现出色,得到老师,同学们和辅导员的一致好评,被组委会评为最佳营员,并颁发了获奖证书。

  通过这次“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弘扬中华美德,传播正能量,影响我们青少年积极向上,对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的我已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认可,有幸被推荐参与评选,但仍需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继续不断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珍惜青春年华,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