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徐州 > 正文

李聃丘:我们的未来终将无悔于今日辛勤的付出

——徐州西苑中学李聃丘同学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开朗活泼、大方自信、独立自主、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素质超强、能力突出----对,这个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女生就是我,自信的、快乐的我!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中学生,因为我平凡但不平庸。“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这是我对自己的鞭策,我就是徐州西苑中学八年级12班的李聃丘,一个自信乐观永远充满正能量,对自己更高标准要求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我在学校里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学校纪检部部长、班长等职。每个职位都凝聚着我努力的付出和辛勤的工作。学生会的工作繁杂众多,但每一件事我都会认真细致地完成并做好。在雷锋月活动中,我号召同学积极参与,策划拍节水短片,把口号落到实处,真正让大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获得警醒,认识到活动的意义。身为学校纪检部部长,为维护学校秩序公正无私,我以身作则,不违章乱纪,从来不包庇任何人,先以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再去检查同学,我相信只有公平的秩序才有公正的结果,我的努力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褒扬,在我的带领下,学校违纪的同学明显减少了,大家代之以遵章护纪,严于律己。作为班级的班长,尽管学校事务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但我仍然积极动员同学参与到班级建设中,进行自我行为修养,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我会设计举办各类班会活动,以提升同学各方面素养为主导,调动班级骨干的积极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少带全,给同学切实的帮助,带领大家共同进步,不让一个同学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孤单掉队。今年春节,我利用假期比较充裕的时间,组织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烟花炮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调查活动,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在此次活动中受益匪浅,看到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我们不仅自己要主动保护环境,还要努力带动身边的人。保护环境不需要长篇大论,也许就是一个微小的举动,一句说服的话语,从培养自己文明环保的习惯做起,每个人都可以形成“蝴蝶效应”。

  学校也是一个社会的浓缩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自己和他人,无论在校内校外,我都尊重每一个人,即使是我们学校门口的保安,每次上学放学,见到他们我必行之以礼,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尊重每一个人,我们才能得到每一个人的尊重,才能显出自身风范,维系礼仪之风。

  生活是本大书,需要我更仔细地研读,因为亲身实践比纸质经验重要得多。在生活中我要求自己做个文明之人,在景点游玩,我会严守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我从来不乱扔垃圾,而且只要看到地上的垃圾,我都会随手捡起,我相信,环保与文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得到一片蓝天就要先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在公共场合,我都是礼让他人,帮助自己能帮助的每一个人。从上学开始我就养成了极强的自理能力。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比妈妈先快些上楼,然后放下书包再返回去帮妈妈拎东西。在学习之余我也会主动承担一些打扫卫生,洗碗擦地的家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父母减轻些负担。我们小区的一位老奶奶腿有残疾,我经常帮助她倒垃圾或扶她上下楼,尽力照顾她。我家住在顶层,每次下楼,邻居家的垃圾袋我都会随手带下放入垃圾箱中,遇到拎东西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也会主动帮助,搀扶他们。从小区到学校的路上,随处可见乱扔的瓶子、废纸、烟头,我看到就会捡起放到垃圾箱里,这个习惯一直伴随着我,我相信每个人微小的一点努力对于我们生活的环境都是一个极大的改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其实我们每一分的付出都是播种、都是收获,都是社会的和谐之本!

  对于自身的学习与修养我给自己制订了长短期目标,学习与娱乐兼顾,在优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我会深阅各类书籍,丰富自己的学识,我还有很多业余爱好,比如演奏古典乐器——埙,我通过自身的学习,已经可以演奏曲目,我还喜欢健身,舞蹈,跆拳道,围棋,漫画等,我一直坚信,劳逸结合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更好地全面发展。凭着自己各方面的努力,我在江苏省“百万少年争戴‘四好少年’奖章”活动中被表彰为“四好少年”,在2013年江苏省好人好事馆藏活动中被推荐入选。

  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多么伟大感人的事迹,我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付出、坚持、努力,我希望用自己的爱心、诚心、上进心、公德心,让人与人之间更亲近,让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和谐更美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送给自己,也送给每一个人,我们的未来终将无悔于今日辛勤的付出!谢谢!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