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盐城 > 正文

顾 涵:“美”育阳光心灵 “德”润快乐成长(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学校的悉心熏陶,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呵护关爱,在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顾涵同学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种子,使她一天天茁壮成长成一名美德好少年!                                                           

  捕捉细节激发灵感 

  去年9月底,第九届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初赛启动。顾涵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郁蓉在全班宣布了这则消息,并鼓励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赛,递交作品。得知这个消息后,顾涵很是开心激动,每天中午、晚上都抽出时间来进行练习,希望自己的诗歌得到大家的肯定。经过重重突围,顾涵和学校的另外两名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来到南京参加决赛,并最终取得喜人的成绩。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诗歌竞赛,挺惊喜的,没想到自己可以获得如此的殊荣。”谈起自己这次一路从初赛突围,到作为学校的3名代表之一,来南京参加最终的总决赛,再到获得全省“诗歌之星”称号,顾涵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顾涵同学一直是个非常懂事自觉的孩子,她勤奋刻苦,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学习上从来不需要家长、老师多操心,每次成绩都排在班级前列。在知识的海洋里,她是一个快乐的畅游者,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在顾涵的家里,《稻草人》、《格列佛游记》、《中外名人故事》、《老人与海》等各种名著整齐地摆满了书橱,似乎也在展示着她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当问及顾涵诗歌的写作和灵感来源时,她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最美的诗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有时候经常会被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和点点滴滴所打动,好的诗歌应该具有抒情性、音乐感和语言的凝练美,要让读者眼前一亮。”顾涵认为,生活是诗的来源,而诗是生活的升华,诗歌为生活添了一抹色彩和味道,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有可能成为诗歌的亮点。“平常顾涵善于观察生活的每个细节,这不仅让她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在诗歌方面更是如虎添翼,因为诗歌创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内心体验。生活中不起眼的微小细节,都能给顾涵带来创作的灵感。顾涵举了个例子,去年的一个下雨天,她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迷蒙细雨,突然灵感来了,她赶紧到书桌前写下:“雨来了,摸着疲惫的树梢,停在灵动的草丛,来自高远的天空,源自西山的瑶池。推开窗户,一帘秋雨,敲打着手心,亲吻着脸颊,滋润着发梢。迷雾轻纱,朦胧中的雨,令我们怦然心动……” 

  爱好广泛全面发展 

  能从全省10多万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小学组一等奖,顾涵当然有着自己的“两把刷子”。她爱好广泛,古筝、绘画、拉丁舞、乒乓球样样在行,尤爱读书,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顾涵这个孩子乖巧懂事,阅读面非常广,而且反应也很快,上课时讲的内容,她能够迅速地和老师进行互动。”谈起顾涵的优点,郁蓉老师如数家珍,“她不仅仅是诗歌天赋突出,一手好字也得过奖项,文学写作更是顶呱呱,经常被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有的作文还入选了《全国优秀作文选》。对于班集体这个团队的荣誉,她倍加爱护,只要是集体活动都会有她快乐的身影,只要是班集体的事情都会有她主动承担任务。在老师心目中,她是好帮手;在同学心目中,她是知心伙伴和学习榜样。”  

  顾涵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兴趣爱好,和父母平时的支持帮助不无关系。“对于我的学习教育,爸妈从来不吝啬,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是只要和学习有关的东西,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我。”顾涵说,刚上小学,自己就去学练钢笔字、毛笔字,有时候练得手上都磨破了皮、长出了老茧,可是依然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好字帖杯”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暨2015年现场总决赛中,顾涵一举夺得了银奖。 

  在家里,她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在每天的日程计划里,她都会列出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是她和妈妈周末的必修课;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对自己的一惯要求。因为她,家里充满着欢笑、和谐。 

  小小年纪的她,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炼自己的毅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如:发动同学们一起为学校几座教学楼起楼名;带领有特长的同学积极排演节目,庆祝节日;得知本校一位学生得了重病后,她积极呼吁大家为这位同学献爱心,不仅自己主动把平时攒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去,还带领全班同学发起倡议,争取身边的亲人、同学和朋友积极为她捐款。她用一颗炽热的心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美”育阳光心灵 ,“德”润快乐成长。顾涵同学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笔,进取和奋发为墨,书写充满希望的画;她正用爱心、恒心、信心、诚心托起属于自己的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汤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