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路小学:小而博,学而雅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9-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始建于1958年,汲江淮之激情,取巢湖之灵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价值追寻与品质锻造,逐渐形成了“博雅”之教育哲学与文化气象。

  小学校,大情怀,宽视野,厚底蕴,屯小人高擎“博雅精神,儿童世界”的旗帜,俯下身子为学生建构润泽的文化空间、适合的校本课程、创意的主题活动,由此养育出博学儒雅、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现代小公民。

  生态:让空间围着课程动

  “石头、剪刀、布……”课间,五(4)班的杨凯帆正和伙伴们在操场上“跳房子”,童年的欢欣恣意书写在进退之间。与寻常所见到的简单线条迥异的是,这里的“房子”既有色彩的光泽,又有文化的温度。一幢“房子”就是一个主题,或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或是“富强民主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言格记乐”之间,文化的味道飘在空气中,沉在心田里。

  一景一视界,一物一课程。走进屯小校门,整个校园便尽收眼底。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校长陈罡找到突围的路径:“学校建筑不只是提供一个教育场所,学校建筑本身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建筑可以称为非常重要的隐性课程。”从为物所役,走向物为我用,这是视角的变换,更是价值的颠覆。

  学校属于孩子,每个孩子都很重要。行走在屯小校园,你时刻感受到流动的教育旋律,聆听到铿锵有力的儿童声音。校园几乎没有“宏大叙事”式的标语,有的只是儿童俯仰之间即可看到的“小日子”式的熏陶。学校建筑不多,却敞亮通透,色彩清新,主色调也很分明,就是三个校区的主色融合:屯溪绿、新街橙、滨湖蓝;楼名也不复杂,甚至缺少众人推崇的“古典味儿”,却又有“浓得化不开”的“儿童味儿”,诸如博学楼、童趣楼、仁爱楼、儒雅楼等,可亲可爱,自然晓畅。在楼名旁边,还能清晰地看到精神的接力与价值的传递。譬如,“儒雅楼”旁云: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从小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我们就会成为志向远大情趣高雅的人。孩子在无数次与之目光相遇、心灵相通之间,一种“儒雅”的种子就生根发芽了。

  屯小的物理空间很小,屯小的教育空间很大。你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相遇“怦然心动”的惊喜。且看楼梯吧:在楼道拐角下面的空间,通常被作为开水间或清洁工具置放处,屯小人却放进三角钢琴,让孩子柔嫩的手指触摸音乐精灵的心跳;楼梯的台阶之间,通常被生硬地提醒“靠右走”,屯小人却让孩子在拾级而上时,知晓“集会时保持安静”“升国旗时肃立并大声唱国歌”等小公民素养;在楼梯旁的墙壁上,通常高高悬挂领导名流视察学校的照片,屯小人却将孩子创作的长幅彩色水墨画呈现在眼前,养眼养心。你也常常会在意想不到之间,领略到“八面玲珑”的教育智慧。且看体育馆吧:雨天时,这里是室内篮球场;集会时,这里是报告厅;教研活动时,这里是公开课教室;选修课时,这里是舞蹈房……

  空间生动了,人就灵动了,教育也活泼了。

  姿态:让阅读领着学生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言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抑扬顿挫、摇头晃脑之间,檀莉老师已经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这种“代入感”不只是内心的“遥想”,而是身心的“在场”:秋晨,微凉,郊外,白霜……感同身受之间,已然物我和一,身心同在了。

  阅读,是生命的呼吸;晨诵,是有氧的运动。在屯小,每天十分钟的经典古诗词晨诵,是孩子“文化长跑”的“必修课”,已经坚持了16年。无论是户外还是校内,是领读还是自由读,是吟诵还是朗读,都是以“读”的姿态,进入“博雅”的境界。

  其实,屯小就是“图书馆中的学校”,是一座童心乐园。

  处在中心的,自然是学校5间儿童图书馆,包括文史馆、艺术馆、外文馆和绘本馆(2间),总面积500平方米。颇有意思的是,连通各馆之间的门有点矮,得弯着腰才能通过,提醒着成人:这里是孩子的天地,请尊重他们的“世界规则”;这里是书的宇宙,请保持对文化的敬畏感。此外,学校还有教师图书馆、43个班级图书馆,以及散落在各楼层的流动图书馆。学校馆藏图书7万余册,成为学校重要的文化集散地和精神家园。

  这么多图书,孩子如何迅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屯小图书的分类也是“别具一格”,并非依据常见的“中图分类号”,而是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课程的资源需求”进行排放。比如,在图书馆的一层设置“主题综合课程学期区域”,根据每一个学习主题的内容,各挑选放置300本左右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适合课程学习的书籍,供学生学习时使用。随机打开学校的借阅系统,在2017年5月份,全校2118名学生,共借出图书4099本,还入图书4193本,人均2本。看到这一数据,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屯小的图书看上去那么“旧”,甚至有的书快被翻“烂”了。数据中还显示,该月义工家长借阅383本图书,这个数据也很“雷人”。陈罡校长介绍说,屯小的阅读是立体式的,特别强调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学校建议家庭每晚阅读十分钟,暑假期间可以借阅10本图书,其中爸爸2本,妈妈2本,孩子6本。其实,屯小走得更远,把学校视为社区的“领读者”,建设“凤凰社阅读社区”,将学校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打通,每周面向社区开放一次。

  教师,自然是阅读的“榜样”。在屯小,不仅成立了教师读书社,每月还有“教师书店半日游”活动,让教师在“碎片化的时代”过一种“完整化的阅读生活”。与一般学校图书管理员不同的是,屯小设有专职图书教师3名,主要担当“课程服务者””“课程支持者”的角色。馆长陈俊本来是一名酷爱阅读的英语教师,只是因为当初陈罡校长对他说了句“醍醐灌顶”的话“一个好的英语老师好找,一个有责任心的图书馆老师不好找”,便让他“华丽转身”了。

  据陈俊介绍,2016年9月,学校便将“图书馆”课列入了班级课表,对学生进行图书管理利用指导、资讯素养和阅读素养教育。学校不仅有“竹蜻蜓”故事坊、读书节、“好书分享”小组、电影赏析活动等,还把图书馆建成资源中心,让儿童学习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中研究,并带着学习中激发出的问题再次深入阅读,让让图书馆真正为课程服务,成为课程学习资源中心。图书馆教师还要参与综合课程的教材编写,要提供相应的绘本书单,参与课程计划制定和集体备课;在每年一次的项目学习教学实践中,图书馆要承担各类资讯资料配备和活动辅助工作;还要制定和不断完善全校师生的《晨诵午读指导意见》。而“阅读创新实践奖励”班级阅读项目的设立,如群文阅读、阅读选修课等,更是有效推动了阅读特色活动的展开。

  书读多了,心境就澄明了,学校也安静了。

  质态:让课程贴着生活飞

  “六年的时间里,我们手拉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我么一起在课堂中学习、讨论、思考和研究,一起在课外活动,一起度过每一年的读书节、游戏节、艺术节和体育节,还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2017届毕业典礼上,陈罡校长激情致辞。

  给学生怎样的学校生活和校园记忆,如何让孩子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一直是陈罡凝心聚力思考的。在十年前,毕业典礼就是设置主席台,校长、教师讲话,颁发奖状等;在几年前,学校组织露营、歌舞晚会,进行回顾与交流等。陈罡觉得,这些形式的背后依然是成人在主导。陈罡决定放手交给孩子,组建毕业典礼活动筹委会,分成若干部门,自己筹备、设计环节和流程。筹委会还组织义演队募集善款,用于大屏幕租借等。其实,为期一周的“我们的毕业季”,正成为一种项目学习,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诚然,打开“博雅教育”的方式有很多,而屯小人也找到了自己的“跑道”,建构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阅读,培养学生广博知识和求是精神;“雅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身体强健以及心灵和精神品位;“趣课程”,是指让徐盛体会生动童年和有趣人生的课程,包括社团活动、游戏活动和校园节日等;“情课程”,意在让学生体察社会生活与情感,培育独立、担当意识和能力,包括各类仪式典礼、森林课程、家教会活动等。

  课程只是跑道,关键还要陪伴孩子找到自己通向世界的路。这样清醒的认识,倒逼着学校成立了“课程研究院”。据副校长王玲介绍,针对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整体的,屯小人“顺其自然”,自主开发了“主题综合课程”,并从3个领域开始突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每个领域聚焦4个主题进行“树根式”延伸研究。比如:“儿童与自我”,伸出4个触角:“我上学了”“我换牙了”“我戴红领巾了”“我会写日记了”,这些都是儿童自身成长变化中的“关键事件”。再比如,“儿童与自然”,找到了4个视角:“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每个视角都围绕孩子感兴趣的动物、植物、气候、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完整又“接地气”的学校课程图谱,既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聚焦孩子核心素养的培育,卷入更多学科教师的专业支持;又指向生活,师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有所用,解决真实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重组,也催醒了“博雅学堂”的生长。“大环节,低结构,小容量,高思维”,成为屯小课堂的“四项基本原则”,教师精选学习素材,强调创意设计力,留足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索,带着真实问题去探究,让真实的学习真实地发生。与之相应的,则是主题学习、单元学习、跨学科研究、项目学习等学习样态的出现,“核心教师+教师群组”的教研方式的生成,课程管理部和教师服务中心的建立,“学生讲堂”“我为自己代言”“校长,有件事我想向您提个建议”等校园故事的诞生……

  课程丰富了,孩子的经历精彩了,博雅的教育格调和学校品相也就生长起来了。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蒋保华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