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讴歌教育发展新硕果

作者:华惠毅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源:

  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综合报道。记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多侧面、立体化地报道了江苏“十二五”以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这篇报道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首先是主题重要。众所周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事关全省从教育大省走向教育强省,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记者抓住这个各级党委、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大题目,系统报道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强教政策措施,全面展示“十二五”教育发展成果,描绘“十三五”教育发展愿景,份量重,影响广,受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是必然的。

  其次是材料扎实。“十二五”期间江苏强教攻坚战,是省委、省政府的大手笔,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成功之作,内容十分丰富。记者从大量材料中突出报道省委、省政府加强教育投入,制定引才计划,力促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优势学科水平,为读者勾勒了全省教育发展的新面貌、新景象。对许多“大数据”,报道不仅以大量的微观材料支撑,而且有分析、有比较,让读者对全省教育发展有一个直观、完整的概念。

  第三是评述的观客性和权威性。报道夹叙夹议,但记者并不抛头露面,重要的判断,重要的结论,重要的评价,都是由权威部门和实际工作者给出的。比如,政府增加投入,南京市所有高中阶段公办学校债务“已全部化解完毕”,是由南京市教育局财务处处长梁晓峰“报喜”的,而像“江苏‘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总体超过世界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全国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和江苏成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覆盖第一省等这样重量级的评价,则分别是由前来参加江苏教育发展专家咨询会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和国家均衡发展督导及相关专家“认定的”。不像有些报道,几百个字,类似“记者看到”“记者注意到”“记者认为”等表述要出现好几回,似乎记者不出面,报道就缺少力度。其实,恰好相反,记者出面多了,会拉远报道和读者的距离,削弱报道的亲和力。

  第四是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江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曲折,比如,上世纪90年代后,全省力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多地高中规模也扩大迅速,不少学校产生了债务。“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就建立以高校和市县政府为主体、政府适当补助的债务化解机制,把加大投入列为考核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坚决帮助学校把巨额债务这个“包袱”卸下来。到2015年底,省属高校债务缩减率达61%,高中阶段学校债务缩减率也达39%,为这些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报道如此直面问题,不仅没有“副作用”,反而烘托了省委、省政府强教的决心,也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

  第五是写作有特色。犹如京剧演员亮相,报道一开头就把时任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对“十二五”江苏教育的“五个最”的评价(江苏教育史上发展环境最好、改革力度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教育成果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后面展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教大手笔作了厚实的铺垫,设置了悬念,让读者读起来趣味盎然。

  “内容为王”,是报道(无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吸引读者眼球的“不二法门”,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相当一部分记者虽然重视新闻事实的挖掘,但对如何更有效地表现新闻主题的精细打磨,以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用功不足。本篇报道尽管还有改进的余地,但记者在“打磨”上表现出来的匠心则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提倡。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江苏分社原采编主任)

  

责任编辑:潘磊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