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教育为戏曲搭台

作者:许应田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源: 光明日报

  戏曲艺术进校园,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艺术特征能够完美地将音乐化的对话与舞蹈化的动作结合起来去表现现实生活,因此,它能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何在新时代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当下许多人的目光所及、心之所盼。

  江苏一直是戏曲大省,昆曲、锡剧、扬剧、淮剧……经历了各种人事沧桑后传承至今。在郑晋鸣站长的帮助下,我积极着手搜集新闻素材,联系采访对象。为了加深对戏曲艺术的了解,我还在网上看了大量戏曲表演视频,在心中有底、下笔有力的大量准备工作下,稿件很快成形。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记等众多艺术形式为一炉的戏曲艺术,近年来颇受学生欢迎。江苏各剧团能够在“创新”上下足功夫,尤其注重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结合地域特色、配合主题教育不断编排新剧目,使“老腔老调”唱出了“新词新意”。这些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也难怪从1998年的一年30场发展到如今的一年500场,江苏已累计将5000多台戏送进各中小学和大学校园,戏曲教育已经成为江苏教育的一棵“常青树”。

  但戏曲教育如何继续在校园中精准发力、普民惠民,这条传承之路仍然需要更多戏曲艺术家和工作者们不断思考与实践。时代在迅速变化,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传扬走出传承路”的不二法门。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若看到戏曲文化能够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真是一件幸事,同时也是这篇稿件的初心所在。

责任编辑:潘磊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