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视角彰显江苏教育人的开创精神

作者:邬楠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源: 凤凰网

  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有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坐拥其三,刘敦桢先生,童寯先生,杨廷宝先生。他们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先河,也是中国建筑教育、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开拓者。

  本文从2016年1月19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牵头发起的“亚洲建筑中心”正式成立这一事件说起,倒叙一甲子之前,那一件日后被写入中国建筑史的事情——由建筑学界泰斗刘敦桢主持的新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建筑研究室”诞生。

  不仅如此,更向前进一步追溯刘先生在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团体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中的积淀、转变与贡献。在故事中,将这位埋头学问、不苟言笑的“老学究”令人钦佩的学术生涯与低调务实的大师风范逐一展现。

  这其实是则用短短几百字便可交代清楚、解决问题的活动稿件,但在一些基础的采访之后,我触碰到了一代宗师的沉浮人生,以及几代建筑学人为继承衣钵、完成老先生未尽事业的坚韧努力。我异常兴奋,觉得有故事可挖可写,便开始翻阅起大量的历史资料。果不其然,找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线索。比如,文章第一句写到的“中国建筑研究室”诞生的年月日——1953年2月5日,就是在时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胡小石先生的日记中翻阅到的。

  在交替的时间脉络中,穿插着精炼的人物故事,字里行间,主人公形象愈发完整,其称道的学术对现代建筑基础学科的奠基亦是掷地有声。记得,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开头时,我花了很多心思,最终确定采用白描的表现方法,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迅速地把读者带入到既定的语境和氛围之中,有画面感。而在文风上,则适当选择使用了有力量的短句,言简意赅。

  小事件大历史,历史与现实交织,用独特的人文视角,展现建筑大师的风采,彰显江苏人的教育精神。以史实正名,为前辈发声,以正视听,传递后辈铭记,教育现代年轻人。中国建筑学人的精神一以贯之,“止于至善”——这也正是东大的百年传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也必将成为建设一流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凤凰网江苏站教育频道主编)

  

责任编辑:潘磊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