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的江苏表达

作者:张晓东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江苏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回溯这四十年,也可触摸到江苏教育激情澎湃的时代脉搏。

  一、经验的前期累积(1978年—1989年)

  任何一项事业的起步往往从机构和组织开始,这是后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1979年,我省成立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1984年,成立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动,市、县、校三级的教育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建设与完善中,为教育研究网络和体系的成熟奠定了扎实基础。基础教育民间学术研究团体也相续成立,1979年,省教育学会成立;1980年,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随后,市、县两级的学会组织也相应建立,这些民间学术机构与各级教科所、教研室,形成了教育研究的两根支柱。

  与此同时,为让研究成果有效传播,1979年,《江苏教育·中学版》恢复出版;1983年,《早期教育》创办;1984年,《江苏教育研究》创刊;1988年,《江苏自学考试报》改为《江苏教育报》……

  在前期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有限的背景下,学校普遍以硬件条件建设为主要任务,且基础教育学校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这时的教育研究总体来说还处在粗放状态,研究的意味还不够足,多是事实性的教育经验描述。教师们对于教育研究还比较陌生,甚至有些教师从来就没有做过研究。全省基础教育研究还处在摸索与发展的阶段,但这样的实践探索为以后的发展储存了宝贵的经验。

  二、内涵的充分挖掘(1990年—2000年)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江苏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如何迈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江苏教育的新一轮发展,成为江苏教育界思考的重大命题。1990年,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率先提出“素质教育”概念,希望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这对于江苏教育和教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93年,江苏省教委颁布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苏南地区从乡镇开始,拉开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序幕。更为重要的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从国家层面正式明确“素质教育”的提法,把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宏大战略。

  作为素质教育发源地,素质教育理所应当地成为江苏教育研究的核心话语,基层学校在关注外部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参与到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去,把目标指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深层次的内涵建设,涌现出了许多素质教育的先进典型学校和教育研究者,并带动了苏北地区的教育跃迁。其中,毛家瑞、孙孔懿的《素质教育论》,对素质教育整体全面概括总结,在全国素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个性的日益彰显(2001年—2013年)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把基础教育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课程研究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核心主题,打破了整齐划一、僵化的课程现状,让每个学校富有特色,让每个儿童富有个性,推动以校为本的课程,变革实践逻辑。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过程,催生出一个新鲜事物——校本研究。以校为本的研究改变了千校一面的现状,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背景下,从外控式的思考到内生式的反思,引领每个学校都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式。

  “教师即研究者”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教师不是机械地传播知识,不是研究的旁观者,研究成为教师的发展方式和教育生活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教育研究向教育的原点回溯,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梦想、教育的规律;另一方面,人们进行研究的重点和取向发生了变化,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蔚然成风,教师不再简单地模仿他人,不再停留在拿来主义,创造、创新、创意成为这个阶段教育研究的关键词。不仅学校如此,江苏从省域层面提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苏派教育研究,并且专门成立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围绕苏派教育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多样态的探索,用饱含着丰厚历史精髓的优秀传统文化擦亮江苏教育的时代精神。

  四、深刻的问题解决(2014年至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进入了深水区。如何解决课程改革的深层问题,成为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向基础教育延伸,改变了以往科研评奖的价值取向,不再把著作、文章等文本性材料作为衡量的唯一尺度,转而强调教学改革的实践性、可行性,强调能否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无疑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好回应。

  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引导下,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学成果评奖向课程变革的全过程延伸,通过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等一系列载体,为课改和教育研究提供了平台。教育研究者们敏锐地感受到了教育发展导向的变化,借助这些项目,进行理论概括与实践总结,把目光聚焦在问题解决上。

  在新的时代,教育探索者们努力把研究深深地植根在江苏基础教育的现实中,把教育研究成果“写”在江苏的教育大地上,既仰望星空,又贴地而行。在2次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名列前茅,得到了高度认可,反过来,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深化了原有的研究品质和实践经验。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李华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