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之路

——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纪实

作者:孙其华 缪志聪 任素梅 王艳芳 李月昭 发布时间:2018-12-29 来源: 江苏教育报

  12月24日,省教育厅在南京召开江苏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交流研讨会。40年来江苏累计培养研究生54.95万人,他们分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并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40年间,江苏高水平大学数量持续增多,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厚实基础。在1978年确定的首批88所全国重点大学中,江苏有7所;在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全国112所高校中,江苏有11所;而在2017年确定的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江苏有15所。

  回顾40年的历程,高校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发展是全省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为核心,不断提升人的思想和素养的现代化就像一条红线贯穿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始终。追根溯源,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率先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研究制订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这一系列的“率先”,构成江苏教育最亮的符号。时至今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更是7800万江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引领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鲜明旗帜。

  教育与社会共振的率先之路

  1978年第11期的《人民教育》发表短评《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文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又在教育。这是教育现代化的“首宣”,这个名词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时代快速发展,江苏的社会经济发展期待新的飞跃,但这个位居全国经济第一方阵的东部大省却面临无法回避的诸多发展瓶颈:江苏人口密度大但是物质性资源少、人均环境容量小。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样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时至上世纪90年代,江苏正式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率先提出“一流的经济必须用一流的教育来支撑”的口号。在此背景下,江苏教育做出了历史性的选择——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把江苏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1993年,原江苏省教委印发《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提出要以学校和乡镇为重点,试点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拉开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994年,苏南和长江沿岸7个省辖市的22个县(市、区)涌现出76个试点乡镇、600多所试点学校。在此基础上,原省教委启动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现代化幼儿园以及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的评估,掀起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波高潮。

  1996年,沪宁高速建成通车,这是长三角地区建成的首条高速公路。就在同一年,江苏教育也创造了一个历史——全省整体实现“两基”目标,这为江苏教育的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方针。

  1999年,省政府下发了《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纲要》,提出要“通过实现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水平、教学体系、教育技术装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为全省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知识贡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实施纲要》的指引下,江苏着力夯实教育现代化基础,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由以乡镇和学校为单位推进转为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此后,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浪潮奔涌向前。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在2006年11月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教育优先发展的特殊使命被进一步凸显出来,会议提出,江苏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教育成为江苏各行各业中唯一要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领域。

  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正式启动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当年,省教育厅对苏南36个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该项评估极大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对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时光飞逝,到了2013年初,江苏在全国研制出台首个省域层面教育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2014年,江苏又在全国首开先河,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监测评估。2016年,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综合得分80.24,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就。

  回望40年,现代化成为宏大叙事下的壮阔史诗和江苏教育的一面旗帜。江苏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在这面旗帜下取得的。“作为全国最早提出教育现代化的省份,江苏教育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推进方式看,可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区域推进阶段和整体提升阶段;从内涵变化看,已走过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和以提高办学水平为主两个阶段。”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现在江苏教育现代化站上了新起点,全面进入第三阶段,核心任务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既是时代要求,更是江苏教育的责任和担当。经过多年持续健康发展,江苏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育体系全面构建。截至去年底,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6.7%。各项教育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处于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向更高水平迈进的转折时期。

  拿一位江苏乡村教师的话来说,时至今日,乡镇学校早已不再是他记忆中的“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不仅有了夏有风扇、冬有暖气的教室环境,更有“四机一幕”进课堂、名师专家网上讲课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引领之路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指标体系都给了我们很积极的引领,所有学校对照标准,找差距、定目标,缺什么、补什么,全市的教育现代化上了很大一个台阶。”海门市教育局局长许新海告诉记者,正是有了具体方向和量化指标,该市监测评估从一开始的70多分逐渐提升到现在的90多分。

  对照标准,实现“校校达标”,是海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常用做法,也是江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96年正式印发《江苏省乡镇教育、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到2007年出台“省标十六条”,再到《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2013年颁布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江苏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不同区域的发展实际,都制定了“江苏标准”进行引领。

  泗洪县临淮中心小学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教室、科学实验室等应有尽有,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等素质教育“标配”一样不少,学校的留守儿童通过学校的网上视频,可经常与在外打工的家长联络亲情。

  临淮中心小学是江苏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为破解城乡差距大的难题,江苏相继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校校通”、送优质资源下乡等10多个专项工程,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江苏成为第一个实现所辖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的省。这意味着,江苏610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在“公平配置”上迈上新高度。

  实际上,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制定,历来重视教育公平。如《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教育公平度一级指标下设“机会均等”“资源配置”两个二级指标,规定“入学残疾儿童少年享受 15 年免费教育的比例达到 100%”等3个“百分百”,以反映对各类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保障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情况,其中三级检测点中的“提供多样化教育”,体现了“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应其个性特点的教育”这一新的公平理念。

  每年春季,江苏的所有学生及家长都会收到一条特殊的短信,短信由专用号码发送,内含网址、登录号和密码等信息。这是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学生、社会对学校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学生或家长只要登录网址,即可对学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安全管理、师风师德等多方面作出评价。

  注重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是我省现代化教育指标制定的又一特色。2010年颁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把“学生、学校对社会的满意度达90%以上”列入战略目标。2013年,我省开始对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初审基本合格县(市、区)教育工作的社会满意度进行调查,而《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颁布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的实施,则让“对学校及政府的满意度”的调查走向常态化。

  以改革为动力的创新之路

  黄悦2013年从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进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到徐州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感谢职教发展的好时机!”黄悦妈妈心满意足。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江苏职业教育壮大的40年。40年来,江苏职教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012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把“断头路”变成“立交桥”。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追溯40年来江苏教育改革历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是改革的战略选择。“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葛道凯分析说。

  历史上,改革贯彻教育发展的始终。1984年10月12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普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纲要》,确定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宜兴、江浦、铜山、东海4个县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省出台了《江苏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意见》《江苏省普通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扩大全省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

  90年代后,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现代化建设后,就迅速以改革为抓手,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2010年,江苏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协同创新等为突破口深化高教综合改革。2014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

  40年的历程,江苏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满足感为改革风向标,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90年代初,面对将学生和教师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下解放出来的群众呼声,江苏制定实施了《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考试、升学、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并以“45号文”的形式发到全省各市、县教育局。

  在“45号文”的引领下,江苏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改革相继展开,涌现出一批批特色学校,编写出多种内容新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扭转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使江苏的基础教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江苏以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等为契机,以国家教改试点项目为抓手,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并取得重要进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江苏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南京、盐城等地组建了一批由优质学校领衔的教育集团,在集团内部统一师资配置、教学管理和奖惩考核,做到优质资源全覆盖、集团管理一体化、办学模式多样化。

  在高等教育领域,江苏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断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让老百姓好就业。近年来,全省高校共增设本科专业324个,其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的专业232个;同时面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了566个重点专业类群,积极推动具有集群优势和共享机制的专业综合改革,完善适应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40年间,江苏教育改革的“模样”一直在变,但改革初心不变,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江苏攻坚克难的脚步从未停歇。

  以“高素质”为追求的内涵之路

  “我家里条件非常一般,父母为了供我上大学,在上海打工。感谢教育,让我用技能改变了命运。”来自淮安农村的陈帅,2013年进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移动通信专业,大学期间两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满分考取行业内工程师证书,并获评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毕业后入职上海某上市公司的软件开发岗位,一年多的时间年薪已经有10多万。

  像陈帅这样通过教育学得一技之长、改善家庭状况的学生还有很多。该院院长周勇透露,全校11800余名在校生中,困难学生占27%,通过专业学习,就业的选择多,创业收获成功的也很多。

  教育,一头牵着国运,一头系着民生,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期盼,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江苏是教育大省,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2万所,在校生1300多万人。以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江苏一直保持先行者的姿态,率先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同时也让无数贫困家庭走上了小康之路。

  “推进教育现代化,要让不同条件、不同背景的学生受到同样的爱和尊重,努力为他们提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葛道凯说。

  201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到2020年江苏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根据纲要提出的16项具体指标,江苏教育系统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吸引力、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突出提高农村幼儿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降低辍学率,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以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为主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化等,切实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较好地满足了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需求。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88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42年,均超过国家提出的目标。

  其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地方产业的支撑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职业教育培养了296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先进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人员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如今,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江苏90%以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近70%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中高端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力军。

  “不轻易创业,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创业是人生资源的总爆发。”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机械专业毕业生赵伟工作3年后,经学校再就业培训,在苏州创办了新零售公司,切入泛娱乐互联网细分领域,短短两个多月,实现了全国十多个城市的布点,月营业额超200多万。在该校,近3年每年培训的人数达到2400余人,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的比例大约有15%。

  如今,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除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学前教育更加优质普惠,农村学前教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市优质园比例超过60%,在省、市优质园就读幼儿比例超过75%;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普通高中教育通过实施高中质量建设和特色建设工程,有力促进了高中形成自身文化和教学特色,基本实现了特色多样发展。

  “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与素养的现代化,培养平和、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是教育的努力方向,要发展适合每个孩子特点、体现个人追求、兴趣爱好和未来社会角色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葛道凯说。

责任编辑:黄李华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