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中专单双个人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花开之时不忘甘露之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单双,女,1994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现就职于苏州贝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事女装产品开发。她是一名孤儿,从小被睢宁县梁集镇北河村一位老人收养,自幼与这位收养她的奶奶相依为命。虽然她的家庭无法给予她厚实的物质生活,但给了她努力去改变家庭、努力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毅力。重新回到校园的她,勤奋、刻苦、积极上进,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也不辜负大家的对她的期望。

  在大学时期的她,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大一时就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了学院、学校两级党校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目前光荣的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作为学生,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她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刻苦努力的态度对待各门课程,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她把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经常去图书馆阅读课外书,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英语、计算机学习。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她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一次校一等奖学金、两次校二等奖学金,并多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2016年因为各项成绩突出,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

  她的内心一直有一个职业梦想——那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但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更要有好的审美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此她十分看重技能竞赛这个平台,珍惜每一次竞赛的机会并通过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2015年6月学校举办的服装技能选拔大赛中,分别获得手绘服装设计和电脑拓展设计两大赛项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在2016年1月江苏省“海澜之家杯”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服装设计类金奖; 2016年5月参加全国院校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达利丝绸杯”服装设计大赛获得金奖并取得服装技能高级工证书。

  2016年,她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雨生百谷”中国传统手工艺产品系列开发设计,从文化创意角度对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此外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真正达到“艺商工创”相融合,她还积极参与学校设计工作室的项目,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设计制作了南通市电视台主持人服饰、参与了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举办的十五周年庆典暨16年秋冬新品发布会的服饰设计和制作,设计和制作服饰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她说现在她所收获的这一切离不开自己的那一份努力、坚持,更离不开她的奶奶、老师以及社会热心人士对她的支持与帮助。如果没有学校的帮助,她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回想中学时期,初中毕业本打算不再继续读下去的她,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回到了校园。在睢宁中专校就读期间,学校在经济上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除了班主任老师帮助她申领到的每个月都会有150元生活费的国家补助外,每年学校都会为她准备暖心的棉服和过节慰问品。学校第一次给她订棉服时她对老师说自己有棉衣穿,要把这个棉衣改成黑色小号,留给她奶奶穿。她的同学也说她每次星期五放学回家的时候,都会买一些营养品给奶奶吃,自己舍不得吃。职高三年级时,睢宁中专校领导、老师在新年前专门去单双的家里看望,并为她的奶奶也送上了棉服、棉被、面、油以及慰问金。她说她将所有的感动都埋在心底的最深处,希望将所有的感动、感激都化在行动上。单双孝心故事在睢宁中专耳熟能详,她的美好的品德和勤奋的精神,也成为睢宁中专弘扬的正能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她深知只有经历逆境的磨练才会飞的更高更远。曾经她为自己是一名孤儿而自卑,怕被同学嘲笑并不愿与别人交流。在睢宁中专校就读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和照顾,让她渐渐走出阴霾。是心细的老师与热心的同学,让她重新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中职就学期间一直享受国家助学金,2015年又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2016年获得华育助学金,2017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江苏省纺织之光奖学金。这一切不仅让她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更让她感到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叮咛。

  已正式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她,目前在苏州贝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做她热爱的女装产品开发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她踏实、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她相信只要用心去感知事物、全身心地去做,任何困难都不是前行的阻碍。前路虽远,她从不忘初心,单双一直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综合素质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国家,学校及老师对她的关爱,她一直心怀感恩,也正在用更优秀更出色的自己来回报社会。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