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孩子的崩溃,都是静悄悄的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06 来源: 最美教育人

  娃道·百家谈 第103篇

  我们总是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懂事的乖孩子。无论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内心的情感,都不及父母的要求来得重要。

  殊不知,家长们眼中的懂事,却成了孩子崩溃的开始。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爸,我今天被老师骂了,心里好委屈……”

  “老师怎么会无故骂你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吗?”

  “妈,我数学考了95分,全班前三!”

  “又不是考了第一,这就骄傲了?”

  “那几分错哪了,现在搞懂了吗?”

  每当我们向父母分享喜怒哀乐时,他们总能用短短几句话,把我们的话硬生生堵回去。好像他们永远无法感受我们的情绪。

  而父母也许认为,只有通过这样严格、冷漠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才能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却不曾想,这些有意无意的“忽视”,会成为多年后我们难以解开的“症结”。

  临床心理学家乔尼斯·韦伯曾提出一个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视(CEN),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回应和反馈。

  如果父母选择情感忽视,孩子发出的所有情绪信号,就如同石沉海底,没有回音,这更像一种无形的精神虐待。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虽然隐秘,却伤得最深。

  “乖孩子”危机,情感忽视的逆效果

  那些存在“情感忽视”问题的父母,都有个奇怪的思想,就是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乖。他们乐于接受别人夸赞“你家孩子真乖!”,好像“乖”就是好孩子的一个关键品格。只要够乖、够听话,就能继承家长的所有优点。

  但是,每件事都顺从大人的孩子,会渐渐地无法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最终引发“乖孩子”危机。

  “妈宝男”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心理专家武志红说:“妈宝男的形成,主要源于在婴幼儿时严重缺少母爱。”他们只能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关注,成为一个绝对的“乖孩子”。

  因为只有这么做时,才可能得到父母的赞扬,让自己有存在感。而另一方面,长期的压抑让孩子形成对母亲的不满,但又不能表现出来,所以当他们进入恋爱、婚姻后,就会把对妈妈的不满转移到女朋友或妻子身上。

  这些,就是“乖”的代价,在他们的人生中,永远无法拥有面对正常生活的力量。

  溺爱,也是一种情感忽视   

    有的父母可能会产生疑惑。爱少了会造成情感忽视,爱多了又怕演变成溺爱,那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溺爱”的概念。

  表面上看,溺爱是一种父母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需要的过度的爱。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却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

  举个典型的例子:每当天气转凉,街上的孩子一个个包得像粽子似的,孩子喊热要脱衣服时,一旁的妈妈总会告诉他:“天气冷,不能脱!小心感冒了。”

  可小孩子每天活蹦乱跳的,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衣服不能脱,只能憋着,别提多难受了。有的因为长期捂汗又无法散热,得了热感冒,还会被妈妈责怪:“你看,还说不冷,感冒了吧!”于是又给添上一件衣服……

  心理学家荣伟玲说:“溺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通过别人来认识自我,只会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所以,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它只是父母自我需求的满足,剥夺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美其名曰爱,却比恨更可怕。

  关注需求,建立正确的情感连接

  其实,真正的爱并不存在“过度”一说。如果是真爱,无论父母给孩子多少,都不会对其造成依赖、无法独立等后果,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要想做到这些,父母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的附属品,他有通过自主探索形成自我的权利。

  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有自我意识,变得独立、健康。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护和提供情感支持。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责任编辑:耿美琳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