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分层走班,探寻适合学生的教育

作者:沈雪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南通网

  近几年,我市部分初中陆续进行了“分层走班”的教学改革。此举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会不会影响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一时间,在学校、学生、家长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而一批坚持“构建适合学生课堂”理想的教改先锋一直在实验探索。

  12日,我市“分层走班”课改联盟学校在虹桥二中举行第六次教研活动,市教科院与来自各联盟学校的校长、老师现场观摩,交流总结“分层走班”的收获和经验,并就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路径。

  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非常好!”12日上午,省中小学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魏惠在虹桥二中听了一堂初一英语A班的课后,十分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她说,分层走班是南通表达的新经验。

  作为全市最早开始分层课改的学校,虹桥二中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初步尝试。当年9月,学校在初一年级10个班中选了6个班实施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尝试一年后,参与分层走班的六个行政班英语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校长姜建新通过数据分析欣喜地看到了这一改革带来的成绩。2016年开始,虹桥二中大胆实践,在初一年级数学、英语两门学科中全面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曾子昊是虹桥二中初二(9)班学生,初一时英语较差,被分在了A班,一开始觉得挺没面子,但是渐渐地,他享受到了A班带给自己的扎实进步,“上小学时,大家水平参差不齐,英语老师讲的内容我经常听不懂就索性不听了。在A班,老师专门针对我们定制计划,我们都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练习也都是在学校完成,回去只要读读背背。”这学期,曾子昊成为英语B班的一员。而他的数学始终保持在C班,“大家水平差不多,老师就不需要为了部分同学反复讲一道题浪费时间了,上课效率很高。”

  “从2015年到现在,三年中我们攻克了分层走班中很多教学细节难关,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初步成效,学生课堂上‘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得到改观,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姜建新告诉记者,现在每学期按照成绩进行一次层间调整,已经常态化,“每天走班,大家背着包前门进、后门出、靠右走,两分钟内完成,十分有序。”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虹桥二中,到东方中学,以及市二初中、通州通海中学、海门东洲中学、如东岔河中学……“分层走班”越来越普遍。

  “这些学校都是为了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发展,自主自发实施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改革。”市教科院初中课改负责人符永平说,其中,18所骨干学校还组成了“分层走班”课改联盟。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才是让孩子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说,在统一的大课堂上,不少学生成为看客。一个班,前三分之一学生的数学平均分是后三分之一的两到三倍,老师面对这样的50名学生,如何进行教学?“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关注学生差异,尊重个性,指向发展。”

  有些家长,特别是孩子进入A班的家长担心,A班就是差班,C班就是重点班,师资配备会更强。姜建新告诉记者,A班对老师要求更高,在虹桥二中,他们更强调让优秀教师执教A班。初一年级英语备课组长钱霞就同时执教A班和C班。虽然两个班层次不同,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备课量比以前要大很多,但是看到孩子们上课时投入的精神风貌,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她非常愉快,“现在每个孩子都能兼顾到,每个孩子都有课堂展示的机会。”

  在东方中学,通过近两个学期的走班,在与通州区名校的几次联考中,大大缩小了均分差距,其中优生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明显提高,临界生开始理性申请上下层次,呈现了学生在适合的教学环境下良性发展的竞争态势。

  让每个学生收获生命的精彩

  “近年的实践证明,实验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大都有进步,有的进步很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改变,特别是A班同学变得有信心了,C班的学习气氛特别浓烈。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了新课程理念,掌握了新课程方法,与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同成长。”在12日的教研活动中,金海清对我市探索“分层走班”取得的成绩深感欣慰。

  部分实验学校在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就课改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探讨。比如,随着学生的流动,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A层学生集中,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影响较大。教师的分层课案设计如何做到精准,做到适切性,适合本层学生等。

  如何通过分层走班,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生命的精彩?这一课题仍将继续探寻。

  符永平介绍说,目前,各联盟学校在实践的同时,已在 “暖心工程”“分层学案设计”“考核与评价”“集体备课”等难题突破上实现资源共享。我市教科研部门将努力以强大的专业团队服务“因材施教”这个千古难题的突破,努力实现省教研室提出的“南通初中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改革区域推进的成果,要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引领的样式”。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