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适合的职业教育”

作者:尹伟民 李德方 发布时间:2019-03-2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尹伟民 李德方

  要明辨“适合的职业教育”的内涵,首先需要知晓“适合”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适合”:指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从词性上看是动词。加上“的”字后,则变成了一个具有修饰意义的形容词,即“代表一种与实际状况或客观要求相符合的状态”。因此,从字面上理解,“适合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符合实际状况或客观要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显而易见,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是符合国家的要求还是社会的要求,是符合学校的要求还是教师的要求,是符合学生的要求还是家长的要求……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追溯职业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通常而言,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是一个由举办者、管理者、学习者等多主体共同演绎的社会活动,是一个利益与要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相关各方联结而成的特殊组织,同时也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这一特征内在地决定了主体的复杂性和要求的多样性。不难理解,其中最为重要的三大主体应该是国家、社会和学生。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作为“适合的职业教育”,必须统筹这三大主体的利益,符合这三大主体的要求。

  符合国家要求:“适合的职业教育”合法存在的前提基础

  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教育系统,既通过教育反映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也通过教育教化民众、培养新人。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往往通过法律规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形式反映和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意志,是每一个组织和公民必须遵循并努力达至的,这也是职业教育合法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职业教育组织成员的要求,包括构成职业院校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这两者的共同身份都是国家的公民,因而国家对所有公民的要求和义务,师生都应该遵守。除此之外,作为特定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人,还有其特殊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一特殊要求就是国家对其发展的要求,即国家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应该成为所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需要努力达到的要求。

  第二,对职业教育组织自身的要求。《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第三条),“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第四条)。这应该成为“适合的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首要标准。

  符合社会要求:“适合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内在需求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旨归的职业教育,其最显著的类型特征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甚为紧密,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必须倚重区域社会经济才能有效发展、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换言之, 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满足由其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类型的要求。社会既需要培养一大批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也需要培养更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这几类人才的培养既有共性,更有差异性。因此,由不同的学校机构进行分工培养就成为一种必然,“各种外部控制必须做到有区别地对待具有不同职责的高等学校”,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等职业学校和20世纪90年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大量新设和扩容,正是应对社会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一种举措,这也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要求,当然也应该是“适合的职业教育”的内在追求。

  二是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质量既是客观的,同时也是主观的,并且事实上,质量的客观性往往最终也要通过主观性表达并体现出来。迄今为止,学界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设定的质量指标为新生选择性、新生留校率、教师资源与校友捐赠率。财经杂志《福布斯》则从学生的角度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其主要指标有学生满意度、毕业生的成就、学生就学期间的负债情况、学生在4年内的毕业率以及获取的全国性奖项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采用的指标是新生入学质量排名和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极端地说,大学的社会评价是由选拔(入学)、毕业(就业)这一入口与出口来决定的。对一般人来说,它有时就是最能看得见的‘质量’的指标”。实际上,这一论断对职业教育同样适用。换言之,考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入口”与“出口”进行。前者考察什么样的人进入职业学校,后者考察这批人经过职业学校的培养后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人力资本的增量,以及学生所消费的教育服务是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适合学生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没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不道德的教育,或者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是“适合的职业教育”。

  三是符合社会对人力资源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用美国学者凯文·凯利的话来说,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另外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都在不断地改变”,这样一种趋势对职业和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一个人一生更换几种不同的职业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也总体呈现出融合的趋势,表现为产业融合和虚实融合,即传统产业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并积极应对, 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以考量,因为“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虽然肯定包括对英语、数学、电脑和基础科学的掌握,但还需要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反应、合作的能力,以及企业家的行动力和对不同文化与观点的理解力”。

  符合学生要求:“适合的职业教育”肩负使命的本质追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育人,“适合的职业教育”更是追求培养整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类教育。要完成这一独特的使命,其基础之一就是要时刻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动态,满足学生的需求。这里的学生既包括个体的学生,也包括群体的学生。正是一个个学生的个体存在,才形成了学生群体。因此,“适合的职业教育”也就相应成为兼具符合学生群体共通性要求和符合学生个体独特性要求的教育。

  1.符合学生群体共通性要求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以班级授课制为典型特征的现代学校制度取代了前现代的手耳相传和非制度化教育。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一定数量的相似年龄阶段的学生汇聚在一起进行集中授课的一种组织方式。由于其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特征,“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广泛需求,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各国教育领域内最普遍、最常规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因此,符合这样一个群体的要求,首先要符合这一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反映在教育教学中, 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年级特点,实施相应的教育,以体现“教育的节律”。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把教育节律当作一个教育的原则。他说“这个原则就是: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一原则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通过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种理论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们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所谓“跳一跳够得着”,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激发并努力帮助学生尽力一“跳”,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达到成长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实施相适宜的教育教学。职业教育是面向特定行业培养特定职业所需人才的一种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015年教育部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大类维持原来的19个不变, 涵盖一产的“农林牧渔”、二产的“装备制造”和三产的“财经商贸”等。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 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 747个,列举专业方向749个,主要对应职业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 306个、接续本科专业 344 个。面对如此数量众多、特点不一、要求不同的专业教育,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如机械制造专业中的“钳工” 操作,就需要在钳工台上反复操练才能制作出精致的器件。“我们每培养一名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花费的钢材就要达到一吨”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而园艺专业则需要到田间地头、花圃树林里培土栽培、修剪嫁接才能培植出香甜的果实和美丽的花朵。

  第三,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最能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一类教育。以职业生活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不囿于课堂、书本,而是到实践中去体验实实在在的职业生活。既传授生产知识以发展学生智力,又注重生产技能训练以增强学生的体力,并有效地将两者在实践环节中融合起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既可以使职业教育获得科学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广泛地运用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成果,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符合学生个体独特性要求

  “适合的职业教育”在满足上述学生群体要求的同时,首先还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完整个体。这个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外貌特征上,更多的是反映在内在要素中。哈佛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人类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以下几个范畴,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作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在特定的个体中,有的智能表现得较为突出,有的表现得较为一般,由此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独特生命体。此外,“人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天赋、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教育制度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个性特征和需要的差异,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因势利导,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其次,符合学生个体独特性要求还应体现在教育实践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符合学生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见诸文件和宣传中,而且更要落实在具体的、实在的和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其中最为关键的表征,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关涉自己前途命运的入学、学习和发展上有充分的选择权。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还是弱势教育,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无奈被动使然。与此同时, 因职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职教资源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还不能让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禀赋、兴趣和特长等自由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在进路选择上,受制于体制机制和条件等的制约,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会不同程度地遭遇“天花板”或“断头路”的困扰。这样的事实说明,我们离理想的职业教育彼岸依然遥远,发展“适合的职业教育”之路也不会平坦。因为有选择的教育才是理想教育的必要条件,而能够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则是有选择的教育的前提,这也正是“适合的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是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重大课题暨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适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尹伟民,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德方,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