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郑石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郑石桥,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评论》副主编;《管理会计学刊》杂志编委;《审计与经济研究》杂志编委;《会计之友》杂志编委。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审计署重点课题2项、财政部重点课题1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英文权威期刊1篇,国内核心期刊物论文170余篇,CSSCI论文6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70篇。2016年,审计署中国审计博物馆评为“中国重要审计学专家”;管理学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审计学排名第2,会计审计学排名第7,管理学排名第26名。主持编写《高等院校审计系列教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共13本。直接主编《政府审计学》《审计理论》《内部控制学》,组织编写审计学专业全套教学案例、习题及实验材料,编写审计专业硕士教材《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  

  2012年南京审计大学招收首届审计硕士以来,郑石桥教授担任过25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郑石桥教授是一个纯粹的,真实的,坚定有意志,博学有智慧,率性有魅力的人。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给学生做了这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示范。郑石桥教授以他的学术理想和人格魅力,指引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为恰当。 

  先进事迹: 

  学高为师,春风化雨 

  郑石桥教授通过与研究生多次集中交流及个体辅导,了解学生需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他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指导计划。对于准备考博的学生,他会关注学生申请博士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素养训练;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他会关心学生们的实习实践项目、专业技能证书的通过情况,在就业阶段,也会热心地给予支持和指导。比如,当他得知2014级学生孙硕、2015级学生梁思源有考博意向,便很快为他们制定了一套科研培训计划,从基础的文献积累、研究选题、论文写作规范、数理基础等各个方面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在准备申请博士的过程中,他经常勉励学生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对待学生的论文,他都会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和指导。最后学生收到录用通知,他都会第一时间祝贺学生,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最终,两位学生均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每到假期,学子们离去,校园显得格外冷清。夜幕下的位育楼,盏盏明灯却散发着光亮。同学们放假了,不少老师依然经常出现在校园,做学术、忙备课、写大纲、改教案,每日伏案工作,郑石桥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连续多年的寒暑假,他从没离开南京,一直在做政府审计研究的梳理,进行学术专著的写作。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2012级审计硕士宋皓杰回忆说:“有一回,周末清晨,我们按约定来办公室,从门口就可以看见,郑老师在聚精会神地查看文献,他从没有周末双休,总是认真地给我们讲完论文写作的事情,跟我们聊天。他伸出右手指给我们看,说手指头因为多年写作都已变形,他粗略估算,目前为止发表过的文字已经超过800万字。” 

  德高为范,润物无声 

  郑石桥教授在学术上要求学生严谨细致,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和蔼亲和,他是学生的好朋友。教授从不对学生在言语上灌输人生大道理,他总是以身作则、润物无声,他以自律、热忱、负责的品质,感召着学生。他的学生说,郑教授是一个自律的人,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暑假的时候,郑石桥教授带学生外出调研,调研结束后,学生们都在计划去哪玩,他支持学生们去,但自己要回去开会。有一回,学校安排办公室调整,他带头响应,主动将办公室腾出位置,他向来都是让别人先选,在什么事情上都很谦让。他有这样一项本领,他不需要寒暄,不需要借助话题,任何场景任何时候,他都能简单轻松地把大家带入一个自由轻松的气氛,一下子拉进大家之间的距离。郑老师一周至少请学生们吃三四次饭,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谈学术,谈生活,无话不谈,学生们都感觉很轻松,毫无拘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一生献身国家教育事业的写照,也是郑石桥教授坚守教书育人岗位上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郑石桥教授热爱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爱生如子,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正因如此,才有了如今的桃李芬芳。 

  郑石桥教授对学生的付出是纯粹的、无私的,从来不求学生对他有所回报,他始终在这片纯净的精神田野上守望着学术理想,守望着学生的成长。正如郑石桥教授的学生所说:“我们爱他,我们唯有好好的努力,用他的话就是志存高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做老师的学生!” 

责任编辑:李朋飞

郑石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郑石桥,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审计学会审计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评论》副主编;《管理会计学刊》杂志编委;《审计与经济研究》杂志编委;《会计之友》杂志编委。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1项、审计署重点课题2项、财政部重点课题1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英文权威期刊1篇,国内核心期刊物论文170余篇,CSSCI论文6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70篇。2016年,审计署中国审计博物馆评为“中国重要审计学专家”;管理学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2017)审计学排名第2,会计审计学排名第7,管理学排名第26名。主持编写《高等院校审计系列教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共13本。直接主编《政府审计学》《审计理论》《内部控制学》,组织编写审计学专业全套教学案例、习题及实验材料,编写审计专业硕士教材《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  

  2012年南京审计大学招收首届审计硕士以来,郑石桥教授担任过25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郑石桥教授是一个纯粹的,真实的,坚定有意志,博学有智慧,率性有魅力的人。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给学生做了这一生都难以忘记的示范。郑石桥教授以他的学术理想和人格魅力,指引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为恰当。 

  先进事迹: 

  学高为师,春风化雨 

  郑石桥教授通过与研究生多次集中交流及个体辅导,了解学生需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他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指导计划。对于准备考博的学生,他会关注学生申请博士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素养训练;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他会关心学生们的实习实践项目、专业技能证书的通过情况,在就业阶段,也会热心地给予支持和指导。比如,当他得知2014级学生孙硕、2015级学生梁思源有考博意向,便很快为他们制定了一套科研培训计划,从基础的文献积累、研究选题、论文写作规范、数理基础等各个方面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在准备申请博士的过程中,他经常勉励学生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对待学生的论文,他都会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和指导。最后学生收到录用通知,他都会第一时间祝贺学生,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最终,两位学生均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每到假期,学子们离去,校园显得格外冷清。夜幕下的位育楼,盏盏明灯却散发着光亮。同学们放假了,不少老师依然经常出现在校园,做学术、忙备课、写大纲、改教案,每日伏案工作,郑石桥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连续多年的寒暑假,他从没离开南京,一直在做政府审计研究的梳理,进行学术专著的写作。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2012级审计硕士宋皓杰回忆说:“有一回,周末清晨,我们按约定来办公室,从门口就可以看见,郑老师在聚精会神地查看文献,他从没有周末双休,总是认真地给我们讲完论文写作的事情,跟我们聊天。他伸出右手指给我们看,说手指头因为多年写作都已变形,他粗略估算,目前为止发表过的文字已经超过800万字。” 

  德高为范,润物无声 

  郑石桥教授在学术上要求学生严谨细致,在生活中对待学生和蔼亲和,他是学生的好朋友。教授从不对学生在言语上灌输人生大道理,他总是以身作则、润物无声,他以自律、热忱、负责的品质,感召着学生。他的学生说,郑教授是一个自律的人,他很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暑假的时候,郑石桥教授带学生外出调研,调研结束后,学生们都在计划去哪玩,他支持学生们去,但自己要回去开会。有一回,学校安排办公室调整,他带头响应,主动将办公室腾出位置,他向来都是让别人先选,在什么事情上都很谦让。他有这样一项本领,他不需要寒暄,不需要借助话题,任何场景任何时候,他都能简单轻松地把大家带入一个自由轻松的气氛,一下子拉进大家之间的距离。郑老师一周至少请学生们吃三四次饭,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谈学术,谈生活,无话不谈,学生们都感觉很轻松,毫无拘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一生献身国家教育事业的写照,也是郑石桥教授坚守教书育人岗位上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郑石桥教授热爱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爱生如子,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正因如此,才有了如今的桃李芬芳。 

  郑石桥教授对学生的付出是纯粹的、无私的,从来不求学生对他有所回报,他始终在这片纯净的精神田野上守望着学术理想,守望着学生的成长。正如郑石桥教授的学生所说:“我们爱他,我们唯有好好的努力,用他的话就是志存高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做老师的学生!”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