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沈洪兵:潜心育人结硕果 锐意进取续华章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沈洪兵,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教育部科技部学部委员(2016)。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计划,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资助。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NatureGenetics通讯作者论文6篇,他引9000余次,连续入选(2014-2017Elsevier“医学”高被引中国学者,H指数54。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件(第1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部省级一等奖4项。

  20年,58名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二十载,师生论文600余篇;从长江学者到国际感控大使,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他治学严谨,近乎苛刻,却被学生称为“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他用朴实、踏实、诚实践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先进事迹: 

  育人德为先 教书己先行 

  “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很简单,向导师看齐就可以了。”20179月,周雯开始跟着沈洪兵教授做研究,在她心中,“沈教授不仅是我的科研导师,更是我求学治学的标杆。”

  在众多学生看来,治学标杆的树立不是“自吹自擂”,而是“言传身教”。担任导师20余年,沈洪兵教授一直坚守“踏踏实实做事,诚心诚意待人”的行为准则,平日里话虽不多,但他科学的思维方式、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作风影响着每一位同学。

  从专业教师到院长,到如今的南医大校长,沈洪兵教授担任的职务级别在不断上升,但对他来说,无论何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为人师表不变的职责和使命。每学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MPH,只要有他的课程,沈洪兵教授坚持自己上课。“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想法,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也为我自己增添了新鲜血液。”

  科研路没有坦途,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五大能力”是沈洪兵教授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科学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学生既“放”又“管”,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每周举行课题组例会及专题研讨会,风雨无阻。通过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督促研究生相互学习、比学赶帮。

  “沈老师基本没有节假日,如果没有其他安排,每天必定工作到晚上九点半,他一天至少要开3次邮箱,修改标书论文、筹划科研合作项目,指导研究生,他的胃病、颈椎病都是刻苦的代价。”沈洪兵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并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的胡志斌教授,总是有感于恩师的言传身教。

  开拓创新不仅是沈洪兵教授对待学生的态度,更是他对教育教学的追求。针对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教法呆板、重知识灌输轻思想启发、师生关系生疏、重技术之授轻人格陶冶”等问题,2011年,沈洪兵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全院老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学校率先启动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给予全面引导,同时对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进行指导,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沈洪兵教授曾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主编了多部教材和专著,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等。

  “严师出高徒”,自1998年担任导师以来,沈洪兵教授已培养了58名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已在Nat GenetNat CommunPloS GenetHeptologyCancer Res等世界一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

  科研无小事  用心再用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及教育部科技部学部委员……一项项奖励和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沈洪兵教授对科研和学术的辛勤汗水和无悔奉献。

  作为学者,他在专业领域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围绕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已在Nat GenetJ Clin OncolJ Clin InvestAm J Hum Genet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论文总他引9000多次,连续4年(2014-2017)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部省级一等奖等。

  沈洪兵教授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取得的科研硕果也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实验室里,每一个实验计划制定、每一份技术报告撰写、每一篇学术论文投稿,沈老师无不与学生讨论修改数次,无论是数据核查还是论文写作,都会反复提醒,从英文字母大小写,到遣词造句,都十分用心。”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靳光付对导师的教导记忆深刻,“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慢慢地科研水平也就上去了。”

  只有和谐的乐队,才能奏出恢宏的乐章。在沈洪兵教授看来,不必苛求学科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但是如果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强项安排工作,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那就可以组成最佳阵容,足以打赢一场场漂亮的攻坚战。

  “他要求我们,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思考,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英语能力,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要有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有扎实的实验室技能,要学会团结作战,互帮互助。”在学生秦娜眼中,2014年进入实验室以来,导师严谨的学术追求和团队精神让她受益匪浅,目前,在读博士的她已在SCI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荣获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博士组),费孝通立德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业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沈洪兵教授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的已成长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青年千人、全国优秀教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有的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有的继续在国外深造;有的远赴灾区和非洲抗击传染病。一批批具有高尚品格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正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搭建平台筑梦  他山之石攻玉 

  “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沈洪兵教授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学术会议、联合培养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开阔视野。每年均会安排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会议、研讨等各种学术交流,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展示自身的科研成果,扩展学术交流网络,并学会如何在学术活动中挖掘资源、锻炼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沈洪兵教授还与国外多所高校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充分参与国外导师的研究课题,提高博士生学术水平、交流能力和培养质量。目前,已有近10名博士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所、贝勒医学院和M.D.Anderson癌症中心等多个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其中多名同学毕业后继续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获得任职。通过这种方式,团队也与更多的国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交流渠道,从而为学术研究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421日,南京医科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31所高校的学生参加比赛;同一天,围绕着“医学教育的挑战与创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10位专家学者在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医学教育国际论坛上畅所欲言。两场活动都以精彩纷呈落下帷幕,而背后,沈洪兵教授一直在默默地为活动的开展牵线搭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沈洪兵教授看来,南医大的学生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保持和世界的接轨,这是教学、科研的强力支撑。  

责任编辑:李朋飞

沈洪兵:潜心育人结硕果 锐意进取续华章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沈洪兵,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9),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教育部科技部学部委员(2016)。现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江苏省恶性肿瘤生物标志物与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环境与人类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环境与肿瘤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计划,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资助。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NatureGenetics通讯作者论文6篇,他引9000余次,连续入选(2014-2017Elsevier“医学”高被引中国学者,H指数54。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件(第1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部省级一等奖4项。

  20年,58名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二十载,师生论文600余篇;从长江学者到国际感控大使,他的学生遍布国内外;他治学严谨,近乎苛刻,却被学生称为“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他用朴实、踏实、诚实践行着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先进事迹: 

  育人德为先 教书己先行 

  “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很简单,向导师看齐就可以了。”20179月,周雯开始跟着沈洪兵教授做研究,在她心中,“沈教授不仅是我的科研导师,更是我求学治学的标杆。”

  在众多学生看来,治学标杆的树立不是“自吹自擂”,而是“言传身教”。担任导师20余年,沈洪兵教授一直坚守“踏踏实实做事,诚心诚意待人”的行为准则,平日里话虽不多,但他科学的思维方式、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作风影响着每一位同学。

  从专业教师到院长,到如今的南医大校长,沈洪兵教授担任的职务级别在不断上升,但对他来说,无论何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为人师表不变的职责和使命。每学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MPH,只要有他的课程,沈洪兵教授坚持自己上课。“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想法,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也为我自己增添了新鲜血液。”

  科研路没有坦途,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五大能力”是沈洪兵教授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科学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学生既“放”又“管”,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每周举行课题组例会及专题研讨会,风雨无阻。通过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督促研究生相互学习、比学赶帮。

  “沈老师基本没有节假日,如果没有其他安排,每天必定工作到晚上九点半,他一天至少要开3次邮箱,修改标书论文、筹划科研合作项目,指导研究生,他的胃病、颈椎病都是刻苦的代价。”沈洪兵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并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的胡志斌教授,总是有感于恩师的言传身教。

  开拓创新不仅是沈洪兵教授对待学生的态度,更是他对教育教学的追求。针对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教法呆板、重知识灌输轻思想启发、师生关系生疏、重技术之授轻人格陶冶”等问题,2011年,沈洪兵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全院老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学校率先启动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给予全面引导,同时对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进行指导,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沈洪兵教授曾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主编了多部教材和专著,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等。

  “严师出高徒”,自1998年担任导师以来,沈洪兵教授已培养了58名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人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已在Nat GenetNat CommunPloS GenetHeptologyCancer Res等世界一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

  科研无小事  用心再用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及教育部科技部学部委员……一项项奖励和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沈洪兵教授对科研和学术的辛勤汗水和无悔奉献。

  作为学者,他在专业领域不断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围绕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已在Nat GenetJ Clin OncolJ Clin InvestAm J Hum Genet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论文总他引9000多次,连续4年(2014-2017)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部省级一等奖等。

  沈洪兵教授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取得的科研硕果也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实验室里,每一个实验计划制定、每一份技术报告撰写、每一篇学术论文投稿,沈老师无不与学生讨论修改数次,无论是数据核查还是论文写作,都会反复提醒,从英文字母大小写,到遣词造句,都十分用心。”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靳光付对导师的教导记忆深刻,“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慢慢地科研水平也就上去了。”

  只有和谐的乐队,才能奏出恢宏的乐章。在沈洪兵教授看来,不必苛求学科团队的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但是如果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强项安排工作,把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那就可以组成最佳阵容,足以打赢一场场漂亮的攻坚战。

  “他要求我们,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思考,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英语能力,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要有流行病学的理论知识也要有扎实的实验室技能,要学会团结作战,互帮互助。”在学生秦娜眼中,2014年进入实验室以来,导师严谨的学术追求和团队精神让她受益匪浅,目前,在读博士的她已在SCI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荣获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博士组),费孝通立德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奖学业学金,校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沈洪兵教授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的已成长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青年千人、全国优秀教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有的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有的继续在国外深造;有的远赴灾区和非洲抗击传染病。一批批具有高尚品格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正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搭建平台筑梦  他山之石攻玉 

  “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沈洪兵教授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学术会议、联合培养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开阔视野。每年均会安排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会议、研讨等各种学术交流,通过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展示自身的科研成果,扩展学术交流网络,并学会如何在学术活动中挖掘资源、锻炼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沈洪兵教授还与国外多所高校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让学生充分参与国外导师的研究课题,提高博士生学术水平、交流能力和培养质量。目前,已有近10名博士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所、贝勒医学院和M.D.Anderson癌症中心等多个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其中多名同学毕业后继续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获得任职。通过这种方式,团队也与更多的国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交流渠道,从而为学术研究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421日,南京医科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31所高校的学生参加比赛;同一天,围绕着“医学教育的挑战与创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10位专家学者在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医学教育国际论坛上畅所欲言。两场活动都以精彩纷呈落下帷幕,而背后,沈洪兵教授一直在默默地为活动的开展牵线搭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沈洪兵教授看来,南医大的学生只有走出去、引进来才能保持和世界的接轨,这是教学、科研的强力支撑。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