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王永进:隽永思进 用“芯”育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导师简介: 

  王永进,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王教授于20053月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洪堡基金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和英国皇家工程学会的资助下,他先后在德国弗赖堡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他发现了量子阱二极管光发射和探测共存的现象,阐明其物理机制,攻克了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世界性难题,研制出同质集成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的可见光全双工通信芯片,相关工作在Appl. Phys. Lett.,Opt. Lett.,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8项。近两年来,Semiconductor Today已经6次专题报道王永进教授的工作,2018年5月11日,科技日报头版报道了近紫外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工作。研究生1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并获第十五届 “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和2017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博士研究生高绪敏获得IWUMD-2017会议最佳青年科学家奖,硕士研究生袁佳磊获得南京市扶持创业基金,进行创新成果转化。

  先进事迹: 

  王永进教授是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他师从邹世昌院士,于20053月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他后远赴德国弗赖堡大学、于利希研究中心、日本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天野浩教授等大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他作为首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任职南京邮电大学,开展交叉学科创新。

  丰富的科研实践和国际阅历给王永进教授强大的信心,锻炼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启迪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他指导的研究生曾获第十五届 “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和2017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IWUMD-2017会议最佳青年科学家奖和南京市扶持创业基金。实践证明,通过扎实的工作,让学生获得不曾预料的进步,指导研究生树立崇高理想,攀登科学高峰,远比高谈阔论取得的成效大。

  搭建平台,布局未来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王永进教授认识到,世界名校有先进的平台支撑学生实践锻炼,从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而且,一流的研发平台,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从事尖端研究。这些名校的学生在一流的平台上跟着老师做前沿课题,直接操作设备。出了问题,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维修处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自信,老师布置下来课题任务,学生有了想法,直接上平台去实现。缺少设备,老师找经费购置。平台财大气粗,学生愿意去做,自然是良性循环。名师出高徒,老师带着学生干,面向前沿科学问题,系统化培养创新人才。国内教育培养学生往往只能从书本到书本,空对空的教学,缺乏平台,不能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非常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立足于南邮,王永进教授认识到,必须利用国家的人才政策,积极筹划,引进高端人才,形成团队优势,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物理空间,集小钱变大钱,统筹整合,建设国际一流研发平台,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在江苏省和南邮人才政策的支持下,他利用自己在国外的人脉积累,引进200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南邮,从日本东北大学引进曹自平、胡芳仁等教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从无到有,建成了同质光电子芯片研发平台。

  在自己的科研平台上,他瞄准前沿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实际科研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分工,分别安排学生主攻流片、表征、测试和系统集成等业务,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增进团队协调组织才能。袁佳磊、秦川等在研一就独立从事芯片的设计和流片,蒋燕、张帅等独立负责多个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并开展多种物理表征等等。核心的知识和技术一定是靠时间和金钱砸出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平台、指导和信心,坚持不懈,他们一定能够突破专业局限,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王永进教授坚信,要创新,就不能脱离一线实验,必须始终掌握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实验数据,从结果中发现问题,把困惑解释清楚,拿出可重复性的实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在他们的起步阶段做最直接的指导,边做边讲解,现场解决问题,不积累问题,不推卸问题,教学相长。新旧相推,日生不滞。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干劲是无穷的,关键要带着他们干,把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

  王永进教授的科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次,测试小组做器件评估,连续遇到挫折,灰心丧气。他和其他研究生流片回来,高兴的对测试组的研究生说,新芯片成了,赶快引线测试。他们一起现场工作,不仅解决了先前的问题,更从新芯片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数据。关键时刻,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工作,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局面往往会焕然一新。他在科学实践中锻炼研究生的定力和耐心,积极和研究生博弈,始终在变局中掌握培养学生的主动权。研究生年龄小,经历少,不能仅仅简单布置任务,更不能频繁的鼓励和批评。要靠言传身教,在一起工作努力中,互相促进提升。同质光电子集成芯片研发过程中,净化室的工作很辛苦,器件的表征测试很枯燥。研究生专业跨度大,心里有抵触,抱怨厌倦,这些都很正常。学生感觉流片辛苦,王永进教授就带研究生从头到尾走一遍,感觉表征测试枯燥,他就和研究生一起在实验室系统测试。在一起工作中,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本事就是这样一点点磨砺出来的,要超越老师,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事实证明,在实验中陪研究生走过心理过渡期,立下规矩,树下榜样,厚植风气,他们不仅能成长起来,而且更能理解工作的意图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努力协同,科技攻关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导向,创新驱动 

  科学探索存在很大的未知性,不能人为的给自己打标签,自设藩篱。人生的所学和积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融会贯通,创造环境,主动求知。研究生队伍是未来国家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基于这两点认识,王永进教授认为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增益其所不能。在实际教学中,他将国家的战略需求、科学的未来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综合起来考虑,不仅传授研究生丰富的专业技能,更给他们细心讲解为什么工作要这样开展、各个方向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实验室的发展布局等等。谋之于未有。在实践中将不同研究生从事的看似不相关的工作融成一体,指导学生理解整体与局部、未来和当下的演变关系。

  他熟悉研究生的个人特点,有哪些特长、哪些短板、性格如何、家庭成长环境如何等等。他针对个人特点,布置不同的任务,根据成长阶段的不同,更换任务内容。通过科学实践,提升研究生的业务水平,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这样锻炼他们。一点点积累,循序渐进的坚持,研究生的业务水平提升了,能够主动思考未来的发展,对于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显著的倍增效应。他深知研究生阶段是求知的黄金时期,学生成长迅猛,对导师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形式所迫和自身发展要求,他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心中期待逾越的高山。同时,他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多和Peter Grünberg教授、天野浩教授等学术大师接触,一起工作共事,感受到杰出人物获得成就的不易。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责任在于教育者,不能让学生看到瑰丽山川,如何能让他们胸有丘壑?结合王永进教授个人成长经历和指导研究生的体会,我们必须面向掌握核心技术、内涵式、高质量和自主可控的发展,通过颠覆性认识指导科研实践活动,才能为国家为未来,培养和遴选创新型研究生队伍。

责任编辑:李朋飞

王永进:隽永思进 用“芯”育才
发布时间:2018-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导师简介: 

  王永进,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王教授于20053月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洪堡基金会、日本学术振兴会和英国皇家工程学会的资助下,他先后在德国弗赖堡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他发现了量子阱二极管光发射和探测共存的现象,阐明其物理机制,攻克了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世界性难题,研制出同质集成发射、传输、调制和接收的可见光全双工通信芯片,相关工作在Appl. Phys. Lett.,Opt. Lett.,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18项。近两年来,Semiconductor Today已经6次专题报道王永进教授的工作,2018年5月11日,科技日报头版报道了近紫外同质集成光电子芯片的工作。研究生1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并获第十五届 “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和2017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博士研究生高绪敏获得IWUMD-2017会议最佳青年科学家奖,硕士研究生袁佳磊获得南京市扶持创业基金,进行创新成果转化。

  先进事迹: 

  王永进教授是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他师从邹世昌院士,于20053月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他后远赴德国弗赖堡大学、于利希研究中心、日本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天野浩教授等大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他作为首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任职南京邮电大学,开展交叉学科创新。

  丰富的科研实践和国际阅历给王永进教授强大的信心,锻炼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启迪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他指导的研究生曾获第十五届 “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和2017年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IWUMD-2017会议最佳青年科学家奖和南京市扶持创业基金。实践证明,通过扎实的工作,让学生获得不曾预料的进步,指导研究生树立崇高理想,攀登科学高峰,远比高谈阔论取得的成效大。

  搭建平台,布局未来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王永进教授认识到,世界名校有先进的平台支撑学生实践锻炼,从中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而且,一流的研发平台,能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从事尖端研究。这些名校的学生在一流的平台上跟着老师做前沿课题,直接操作设备。出了问题,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维修处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自信,老师布置下来课题任务,学生有了想法,直接上平台去实现。缺少设备,老师找经费购置。平台财大气粗,学生愿意去做,自然是良性循环。名师出高徒,老师带着学生干,面向前沿科学问题,系统化培养创新人才。国内教育培养学生往往只能从书本到书本,空对空的教学,缺乏平台,不能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非常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立足于南邮,王永进教授认识到,必须利用国家的人才政策,积极筹划,引进高端人才,形成团队优势,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物理空间,集小钱变大钱,统筹整合,建设国际一流研发平台,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在江苏省和南邮人才政策的支持下,他利用自己在国外的人脉积累,引进200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eter Grünberg教授加盟南邮,从日本东北大学引进曹自平、胡芳仁等教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从无到有,建成了同质光电子芯片研发平台。

  在自己的科研平台上,他瞄准前沿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在实际科研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分工,分别安排学生主攻流片、表征、测试和系统集成等业务,培养研究生的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增进团队协调组织才能。袁佳磊、秦川等在研一就独立从事芯片的设计和流片,蒋燕、张帅等独立负责多个大型设备的运行维护,并开展多种物理表征等等。核心的知识和技术一定是靠时间和金钱砸出来的。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平台、指导和信心,坚持不懈,他们一定能够突破专业局限,厚积薄发,脱颖而出。

  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王永进教授坚信,要创新,就不能脱离一线实验,必须始终掌握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实验数据,从结果中发现问题,把困惑解释清楚,拿出可重复性的实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带着学生一起做实验,在他们的起步阶段做最直接的指导,边做边讲解,现场解决问题,不积累问题,不推卸问题,教学相长。新旧相推,日生不滞。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干劲是无穷的,关键要带着他们干,把他们的潜能激发出来。

  王永进教授的科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有次,测试小组做器件评估,连续遇到挫折,灰心丧气。他和其他研究生流片回来,高兴的对测试组的研究生说,新芯片成了,赶快引线测试。他们一起现场工作,不仅解决了先前的问题,更从新芯片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数据。关键时刻,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工作,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局面往往会焕然一新。他在科学实践中锻炼研究生的定力和耐心,积极和研究生博弈,始终在变局中掌握培养学生的主动权。研究生年龄小,经历少,不能仅仅简单布置任务,更不能频繁的鼓励和批评。要靠言传身教,在一起工作努力中,互相促进提升。同质光电子集成芯片研发过程中,净化室的工作很辛苦,器件的表征测试很枯燥。研究生专业跨度大,心里有抵触,抱怨厌倦,这些都很正常。学生感觉流片辛苦,王永进教授就带研究生从头到尾走一遍,感觉表征测试枯燥,他就和研究生一起在实验室系统测试。在一起工作中,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本事就是这样一点点磨砺出来的,要超越老师,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事实证明,在实验中陪研究生走过心理过渡期,立下规矩,树下榜样,厚植风气,他们不仅能成长起来,而且更能理解工作的意图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努力协同,科技攻关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导向,创新驱动 

  科学探索存在很大的未知性,不能人为的给自己打标签,自设藩篱。人生的所学和积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最终融会贯通,创造环境,主动求知。研究生队伍是未来国家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基于这两点认识,王永进教授认为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增益其所不能。在实际教学中,他将国家的战略需求、科学的未来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综合起来考虑,不仅传授研究生丰富的专业技能,更给他们细心讲解为什么工作要这样开展、各个方向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实验室的发展布局等等。谋之于未有。在实践中将不同研究生从事的看似不相关的工作融成一体,指导学生理解整体与局部、未来和当下的演变关系。

  他熟悉研究生的个人特点,有哪些特长、哪些短板、性格如何、家庭成长环境如何等等。他针对个人特点,布置不同的任务,根据成长阶段的不同,更换任务内容。通过科学实践,提升研究生的业务水平,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这样锻炼他们。一点点积累,循序渐进的坚持,研究生的业务水平提升了,能够主动思考未来的发展,对于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显著的倍增效应。他深知研究生阶段是求知的黄金时期,学生成长迅猛,对导师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形式所迫和自身发展要求,他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学生心中期待逾越的高山。同时,他创造机会让研究生多和Peter Grünberg教授、天野浩教授等学术大师接触,一起工作共事,感受到杰出人物获得成就的不易。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责任在于教育者,不能让学生看到瑰丽山川,如何能让他们胸有丘壑?结合王永进教授个人成长经历和指导研究生的体会,我们必须面向掌握核心技术、内涵式、高质量和自主可控的发展,通过颠覆性认识指导科研实践活动,才能为国家为未来,培养和遴选创新型研究生队伍。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