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2000年初,曹进德教授作为高端人才引进来到东南大学,当时数学学院曹教授所在的神经网络、复杂网络的研究方向还只有他一人,硕、博士生的课几乎全由他一个人上。尽管只有孤身一人而且面临巨大教学压力,但曹教授没有丝毫气馁,一直勤勤恳恳地培育人才,认认真真地钻研学术。

  十八年的时光匆匆而逝,不知不觉曹教授就从当初的一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团队。现团队联合学校多个院系相关学科的教授和博士,依托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等,形成了一个优秀的学科生态群体。

  曹进德教授领导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参加)、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指挥控制学会一等奖,导师团队主要成员6名(教授5人,副教授1人),其中曹进德教授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并且获得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虞文武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梁金玲教授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卢剑权教授为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江苏省数学成就奖;刘庆山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了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聂小兵副教授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带头人计划。

  曹进德教授领导的团队是不忘初心,风雨同舟的团队,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其他核心成员虞文武、梁金玲、卢剑权、刘庆山、聂小兵,都是曹进德教授过去的学生,他们通过留学深造,学成后加盟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团队的。

 【先进事迹】

  风雨同舟,共铸辉煌;不忘初心,团结奋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导师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生。导师对科研的痴迷热爱,会引导他们的学生打开科研之门;导师对科研的严谨求实,会帮助他们的学生走好科研之路;导师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他们学生的一生。

  曹进德教授的博士生宋超表示自己非常庆幸,能遇到这样的学术导师。虽然自己已经博士毕业数年,但曹老师生活中宽广的胸怀,工作中严谨的态度,科研上高瞻远瞩的眼界一直感染并激励着自己。他说:“我依然记得,曹老师每天早上第一个走进办公室,处理案头上的工作;也依然记得,曹老师每次都会准时出现在讨论班上;在研讨论文时的开阔思维,他总能看透问题的本质找到好的研究方向;在投稿论文上一丝不苟的修改,他总能发现你无处躲藏的瑕疵;每次走进曹老师办公室,总感惆怅困惑,出来时却有醍醐灌顶的舒畅。”

  曹进德教授的学生和望利表示曹老师已经把科研教学当作了生活的一种方式,曹老师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团队里的每一位导师都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用到了科研上,他们并不觉得辛苦,而是醉心学术,一心徜徉于科研的世界。

  梁金玲教授的学生王金玲亲眼目睹了梁老师对科研的痴迷和热爱。在梁老师的词典里,是向来没有假期的,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老师办公室的灯光在深夜依旧明亮。每年寒暑假,梁老师都会定期出国访问,了解学术的最前沿,走在学术的最前端。冬去春来,梁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影响学生最深的,是导师们在学术上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曹教授即使再忙,每周固定的学术讨论班,他都会准时参加,并提前做好准备,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总能一针见血的提出问题,或为他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虞文武教授的学生李旸也说,讨论班学习时,虞老师会让他汇报所看的文章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于公式的推导容不得蒙混过关,必须能真实推出每一步,清楚每个结论的由来。

  梁金玲教授的学生公维强一直感慨,每次经由梁老师修改完的文章都会呈现出一幅十分“壮美”的画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批语,犹如江南刺绣画面上的勾勒线条,浓重而又恰到好处地点拨着文章的妙处。甚至是一个微小的标点符号,都难逃梁老师严谨的双眼。聂小兵教授的学生刘平萍也表示,如果没有聂老师的指导,她的毕业论文不可能完稿。这篇论文倾注了聂老师大量的汗水,每一个文字都经过聂老师仔细斟酌认真思考,每一步证明和推导都是经过聂老师仔细推敲。

  卢剑权教授的学生孙靓洁说:“卢老师是一个对待学术特别严谨的人,每次把论文写好发给卢老师,他都会打印出来,把论文从头到尾很仔细的改一遍,大到公式推导小到标点符号都会仔细推敲。当他把修改的论文给我时,上面总是密密麻麻的布满各种注释。”

  在导师的影响下,学生们对科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学生公维强表示在科研之路上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每当自己心灰意冷之时,想想各位导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种种优良品质,自己的内心又会充满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学生刘贤贤表示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希望自己能在毕业前跟着导师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不让导师失望。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在生活上,导师团队对学生的关怀总是无微不至的。学生生病了,曹老师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并安排其他同学一起关心和照顾生病的同学;学生家庭困难,曹老师会主动慷慨解囊;学生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国外专家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曹老师会及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2003年“非典”时期,不少学生都受到疫情影响,学校采取了隔离措施,曹老师每天都会给隔离学生打电话,安慰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度过枯燥无味的隔离生活。曹老师的学生宋强是2008年9月入学,当时宋强已过四十不惑之年,曹老师针对他的具体情况,多次鼓励他一定要有信心,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放下思想包袱,戒骄戒躁,认真揣摩所读文献的精髓和技巧,成功撰写优质论文,顺利走上科研之路,目前已经主持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卢剑权教授的学生钟杰表示,在他困惑和迷茫的时候,卢老师总是能够伸出手帮助他,提醒他,帮他解惑。他希望成为像卢老师一样的人,既热爱生活,同样热爱科研。虞文武教授的学生成飞回忆起他的研究生生活时,说道:“虞老师从没有架子,对待学生一向态度温和,除了学习外,也会和学生聊聊生活、旅游等其他话题,师生相处的氛围轻松融洽。”

  除了导师的角色外,虞老师也像一位朋友,分享着学生的喜悦,倾听着学生的故事。梁金玲教授的学生公维强表示在他读博期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术科研上面,梁老师都给予了他莫大的鼓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回首与梁老师相处的日子,梁老师总是一如既往的慈祥可亲。正是各位导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刻苦潜心钻研,形成了这样的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团队的发展和科研的深入推进。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只要对学生发展有利,导师团队就会竭尽所能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科研条件和发展平台。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青年人才。他们遍布全国的各大高校,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学生如今都有着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方向,分别从事应用数学、控制理论、计算机网络、神经医学、人工智能等相关方向的研究。许多学生现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骨干教师和著名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导师团队培养的学生获得诸多国内外荣誉和表彰,包括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德国洪堡学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数学成就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带头人计划、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CAA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等。

  作为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曹进德教授的学生宋强在跟随曹老师读博士时已是40多岁,而且他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工科专业,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曹老师发现他在数学学科上,具备很大的潜力以及较强的学习毅力。渐渐的,经过几个月讨论班的学习,宋强在曹老师指导下取得了很大进步,科研上也有了一些想法。宋强试着写了一些有关复杂网络牵制控制的论文,曹老师审阅后给予了很大鼓励,并且要求他继续多挖掘创新点。随后他又钻研数月,终于发现可以利用网络节点出入度研究复杂网络的牵制控制。他将论文投到一个IEEE汇刊,两个月后,编辑的审稿意见非常苛刻,反馈让其论文大修,曹老师鼓励他不怕困难,把审稿意见吃透,认真回答问题。经过数月的连续奋战,宋强把论文修改稿上传,最终论文得以顺利接受。论文被接受发表后,曹老师建议宋强沿着这个研究方向继续深挖,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和曹老师合作发表了这个方向的一系列论文。目前宋强主要从事复杂网络及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在网络牵制控制方面做出了一些原创性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SCI期刊论文10余篇(7篇IEEE 汇刊长文)。

  导师们十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给予学生最大的提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从不过分干涉,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现部分优秀学生成为中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也有学生进入企业和金融公司,成为企业研发和金融管理的中坚力量。东南大学的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导师团队就是一个这样的优秀导师团队,风雨同舟,共铸辉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效实现学科交叉;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为团队融合和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