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江苏师范大学:屠树江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团队带头人屠树江,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省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杂环骨架的构筑研究,2014-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排行榜”。姜波,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反应的研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郝文娟,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由基串联反应的研究。王树良,男,教授,主要从事自由基化学研究。李团结,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C-H官能化研究。

  该团队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0名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有9名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指导研究生在J AC S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单篇引用次数200余次。团队共主持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和2项青年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

 

 【先进事迹】 

言传身教育根本,守正出新结硕果 

  一、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屠树江教授导师团队认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比如在宿舍里能否做到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为别人方便,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尊重,不懂得感恩。导师团队对如何培养研究生形成了共识,言传重于身教,通过自身的修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都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形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大家在工作中,共同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研究水平。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同学情。

  屠树江教授要求每一个人要做到宽容,懂得理解,知道感恩,他说一个人思想水平不上去,学问也做不好。导师们经常找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屠树江教授和王树良教授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同学关系。有一次实验室有两位同学因为实验仪器的使用闹矛盾,屠老师教育他们要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方便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方便,要把吃亏是福作为一生的记忆。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类似的矛盾从此不再发生。王树良教授经常引经据典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受益良多。姜波副教授、郝文娟副教授及李团结副教授在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与同学们一起整理实验药品,打扫实验室卫生,带领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境界得到了提升,团队成员之间和谐共进、团结互助。欣赏别人、善待别人、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他们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科学研究所面对的是探索和挑战,大部分时间要面对失败的打击。屠树江教授带领的团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承受失败打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根据对化学的理解,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新的路线、方法和依据,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告诉学生,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的,要求学生要勇于面对挑战,鼓励学生志存高远、不怕困难,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

  有些同学从本科生成为研究生不适应。比如在组会汇报时,沈正加同学刚开始不敢大声说话,说话断断续续、磕磕巴巴。几位老师耐心引导,告诉他们,汇报时讲话的起调很重要,就好比唱歌,若是调子起低了,后面就唱不上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每次汇报工作他都是声音最响亮的一个。在他的带动下,原本害羞怯场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有一位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的学生姜东方,刚读研时只是想考个学位,科研工作不够勤奋,觉得课题难做。姜波副教授给他耐心讲解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及反应的机理,由浅入深引导他进行研究。在老师指导下,他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甚至放假也不回家,通过查阅文献,自己设计课题,做出了三个系列的新反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三、勇于创新,硕果累累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充满智慧、艰辛和挑战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作为一线科研人员,除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根据科学发展的趋势,提出创新性的科研思路,指导学生做出创新性的工作。屠树江教授提出做研究不在于发表文章数量多少,重点是做研究的眼界,所做的研究能否引领研究方向的发展。他经常与团队成员交流讨论,强调要关注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不到学科领域的关键问题,研究水平就上不去。

  然而,要想在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开展研究,并非易事。团队成员李团结副教授针对他所研究的C-H键活化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依据硕士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仔细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成功突破了C-H键活化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他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Research Institute)访学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屠树江教授带领的团队几乎没有节假日,以“5+2” “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奋战在科学前沿。团队定期召开科研组会,听取学生汇报近期科研情况,大家共同分析,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讨论中共同提高。虽然团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失败的打击,但是师生们在不断的失败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017年,屠树江教授、姜波副教授和郝文娟副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李桂根教授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题为“Merging[2+2] cycloaddition with radical 1,4-addition: Metal-free access tofunctionalized cyclobuta[a]naphthalen-4-ols”的研究论文(2017, 56,1557015574IF 11.994)。由于审稿人对此研究成果的高度正面评价(双Top 5%),Angewandte Chemie编辑部专门发来了贺信,将此论文评选为VIP (Very Important Paper)并推荐为封面文章。团队带头人屠树江教授在杂环骨架的高效构筑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在J. Am. Chem. Soc. Ange. Chem. Inter. Ed.Chem. Sci.J. Org. Chem.Org. Lett.Chem.Commun.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担任美国Comb Sci.J. Heterocycl. Chem.ARKIVOC和《有机化学》四个刊物杂志编委,以及奥地利国家科学奖海外评审专家,论文被他引6996次,连续四年(2014~2017)进入Elsevier数据库公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H指数为53,所带领的化学学科进入EIS排名世界前百分之一。团队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1073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259次,团队共主持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国际合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

  从2001年课题组组建以来,截止到2017级研究生入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91名,与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其中硕士毕业生有31名在高校工作,已经有3人成为教授,其余大部分为副教授,有13名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有9名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目前该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几乎每一位都能够在自然指数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生平均每人能够在二区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有的学生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上。今年毕业的7名研究生除了1名为定向辅导员外,其余6名同学全部继续攻读博士。

  桃李满园育人才,固本正源立潮头。屠树江教授所带领的导师团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以自己的修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刻苦努力带动学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己任,带动团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周灵

江苏师范大学:屠树江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团队带头人屠树江,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政府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省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杂环骨架的构筑研究,2014-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排行榜”。姜波,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反应的研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郝文娟,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由基串联反应的研究。王树良,男,教授,主要从事自由基化学研究。李团结,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C-H官能化研究。

  该团队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0名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有9名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指导研究生在J AC S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单篇引用次数200余次。团队共主持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和2项青年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

 

 【先进事迹】 

言传身教育根本,守正出新结硕果 

  一、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屠树江教授导师团队认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比如在宿舍里能否做到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为别人方便,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尊重,不懂得感恩。导师团队对如何培养研究生形成了共识,言传重于身教,通过自身的修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清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都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意识,形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大家在工作中,共同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研究水平。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同学情。

  屠树江教授要求每一个人要做到宽容,懂得理解,知道感恩,他说一个人思想水平不上去,学问也做不好。导师们经常找学生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屠树江教授和王树良教授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同学关系。有一次实验室有两位同学因为实验仪器的使用闹矛盾,屠老师教育他们要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方便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方便,要把吃亏是福作为一生的记忆。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类似的矛盾从此不再发生。王树良教授经常引经据典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受益良多。姜波副教授、郝文娟副教授及李团结副教授在实验室日常工作中与同学们一起整理实验药品,打扫实验室卫生,带领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境界得到了提升,团队成员之间和谐共进、团结互助。欣赏别人、善待别人、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他们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科学研究所面对的是探索和挑战,大部分时间要面对失败的打击。屠树江教授带领的团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承受失败打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根据对化学的理解,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新的路线、方法和依据,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告诉学生,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的,要求学生要勇于面对挑战,鼓励学生志存高远、不怕困难,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

  有些同学从本科生成为研究生不适应。比如在组会汇报时,沈正加同学刚开始不敢大声说话,说话断断续续、磕磕巴巴。几位老师耐心引导,告诉他们,汇报时讲话的起调很重要,就好比唱歌,若是调子起低了,后面就唱不上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现在每次汇报工作他都是声音最响亮的一个。在他的带动下,原本害羞怯场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高。

  有一位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的学生姜东方,刚读研时只是想考个学位,科研工作不够勤奋,觉得课题难做。姜波副教授给他耐心讲解文献中报道的方法及反应的机理,由浅入深引导他进行研究。在老师指导下,他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甚至放假也不回家,通过查阅文献,自己设计课题,做出了三个系列的新反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三、勇于创新,硕果累累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充满智慧、艰辛和挑战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作为一线科研人员,除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国内外前沿发展动态,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根据科学发展的趋势,提出创新性的科研思路,指导学生做出创新性的工作。屠树江教授提出做研究不在于发表文章数量多少,重点是做研究的眼界,所做的研究能否引领研究方向的发展。他经常与团队成员交流讨论,强调要关注学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不到学科领域的关键问题,研究水平就上不去。

  然而,要想在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开展研究,并非易事。团队成员李团结副教授针对他所研究的C-H键活化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依据硕士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仔细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成功突破了C-H键活化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他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Research Institute)访学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屠树江教授带领的团队几乎没有节假日,以“5+2” “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奋战在科学前沿。团队定期召开科研组会,听取学生汇报近期科研情况,大家共同分析,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在讨论中共同提高。虽然团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失败的打击,但是师生们在不断的失败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017年,屠树江教授、姜波副教授和郝文娟副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李桂根教授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题为“Merging[2+2] cycloaddition with radical 1,4-addition: Metal-free access tofunctionalized cyclobuta[a]naphthalen-4-ols”的研究论文(2017, 56,1557015574IF 11.994)。由于审稿人对此研究成果的高度正面评价(双Top 5%),Angewandte Chemie编辑部专门发来了贺信,将此论文评选为VIP (Very Important Paper)并推荐为封面文章。团队带头人屠树江教授在杂环骨架的高效构筑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在J. Am. Chem. Soc. Ange. Chem. Inter. Ed.Chem. Sci.J. Org. Chem.Org. Lett.Chem.Commun.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担任美国Comb Sci.J. Heterocycl. Chem.ARKIVOC和《有机化学》四个刊物杂志编委,以及奥地利国家科学奖海外评审专家,论文被他引6996次,连续四年(2014~2017)进入Elsevier数据库公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H指数为53,所带领的化学学科进入EIS排名世界前百分之一。团队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1073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259次,团队共主持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9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国际合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各一项。

  从2001年课题组组建以来,截止到2017级研究生入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91名,与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9名。其中硕士毕业生有31名在高校工作,已经有3人成为教授,其余大部分为副教授,有13名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有9名学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目前该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几乎每一位都能够在自然指数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生平均每人能够在二区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有的学生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上。今年毕业的7名研究生除了1名为定向辅导员外,其余6名同学全部继续攻读博士。

  桃李满园育人才,固本正源立潮头。屠树江教授所带领的导师团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以自己的修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刻苦努力带动学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己任,带动团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