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8位核心成员中,具有教授职称2人,校聘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其中80后青年硕士导师4人,具有较强的学术热情与科研能力。 

  其中,宣烨(1968-)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校首席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二十余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超过60篇,先后获得教育部和省哲社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余泳泽(1982-),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校学科领军人才,校聘教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60篇,获商务部、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等奖励10余项。团队其他老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基本每人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 

  

 【先进事迹】 

薪火相承的科研精神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 

  “学术交流之旅”助力学术起步 

  基于区域经济学专业的良好科研氛围,在各位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区域经济学学科组每月开展一次面向整个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之旅”的科研研讨活动。该活动的内容上包括,经典文献的相关解读、论文撰写的心得体验、经济学实证方法的正确应用、论文投稿的相关经验等。依据不同年级研究生的不同科研经历进行内容的交错分配,既能为低年级的研究生提供相关科研之路的指导,也能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各届学生的欢迎,也受到各位导师的支持,每月都有该专业的导师进行轮流点评,为“学术交流之旅”活动的持续开展与传承做出了贡献。除了每月面向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讨活动之外,各个导师带的学生也会与导师之间,同门之间不定期的开展小组讨论会,这样也更能实时兼顾与解答各个学生在科研、生活等方面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疑惑。无论是各个老师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还是“学术交流之旅”的研讨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学专业具有特色的课外科研活动,既增加了科研上的学术碰撞也促进培养了该专业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资助对外学术交流  助力学术能力成长 

  除了区域经济学专业内部科研活动的定期展开,该专业的研究生在各导师的指导下还不定期参加各项校内外的学术会议。在孔群喜导师的指导下王紫琦、王晶等学生参加了201711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研究生财经论坛之论文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宣烨导师的指导下孔凯歌等学生参加了201712月第四届在宁高校财经论坛;此外孙爽等同学参加了201712月浙江工商大学第二届在商研商研究生学术论坛、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85月安徽财经大学博明论坛,孙爽同学荣获三等奖;20186月安徽财经大学2018研究生学术论坛,王晶同学荣获三等奖。 

  校内外学术会议的参与为本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思想维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不同院校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同专业的老师点评使得该专业的学生更加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差异以及该院研究生科研改进的方向等。此外,在外的学术会议的开展对于参会的研究生来说是一次特别的体验经历,不仅能够体验一个地方的特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言谈风度等。毋庸置疑,能够参加如此之多的校内外学术会议与论坛,离不开导师的相关指导与支持。 

  邀请专家讲座  助力学术能力升华 

  导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学术会议的同时,也会邀请知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上的相关指导。2018年伊始,经过区域经济学相关导师的努力,推动展开了紫金青年学者论坛和首届中国服务业发展论坛。其中紫金青年学者论坛已经成为该专业定期邀请相关研究学者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与交流的培养模式。 

  自紫金青年学者论坛开展以来,区域经济学导师们邀请了吕越、王孝松、盛丹、Eric Bond等学者来为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学术交流与指导。这种自由而务实的学术交流模式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了该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支持,尤其是有志向致力于进一步科研的学生。20186月开展的首届中国服务业发展论坛顺利开展,成功邀请了李江帆、杜传忠、孙浦阳等著名经济学学者进行相关研究的学术汇报与点评。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研究生的学生主动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学习,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路。 

  参与科研项目  助力学术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显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时间的积累,在上述科研探讨和学术沙龙的开展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在研究生学习生涯开始之际将学生引入到课题组从事科研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为了贯彻这样的理念,一方面,区域经济学导师团队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导师科研项目,参与课题组活动。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对每一个新吸收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采用立体化培养方式。例如,培养学生各类文献数据资料的快速检索能力,相关计量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相关论文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各类项目书如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书和“挑战杯”项目书的撰写、申报和实施等。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我院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成果非常显著。如以刘凤娟为项目负责人的创新项目研究了聚力创新引领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项目通过对江苏省通过聚力创新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可以为江苏省发展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找到新的政策着力点,对于有效发挥政府在暂编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推进江苏省聚力创新意义重大。同时该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顺利结项,主要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 

  关注学子生活  解决学术研究后顾之忧 

  在学生生活上,20183月南京财经大学刘超突发高热伴腹泻,医院考虑诊断为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内凝血,继发性肌肉溶解导致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呼吸功能衰竭,需要靠持续的血液净化来维持肾脏和肝脏功能。区域经济学的导师团队带头捐款献血,竭力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特别是余泳泽老师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积极呼吁同事学生开展救援活动,在这种号召力下,不到两小时已有30多名师生前去医院献血。除了此次紧急的救援号召活动,导师团队也密切关注各个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需求,积极利用学校的帮扶政策希望为困难学生的生活带来改变。上述情况只是导师团队送温暖的点滴,区域经济学的导师团队不仅为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也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支持。 

  区域经济学导师团队以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实的科研精神,教育学生要以不惧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心态去求知和探索科研知识,传承团队导师勇于尝试的创新开拓精神。“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导师团队深刻地认识到立德育人是作为老师的责任,以一言一行在教导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责任编辑:周灵

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导师团队
发布时间:2018-08-03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团队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8位核心成员中,具有教授职称2人,校聘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其中80后青年硕士导师4人,具有较强的学术热情与科研能力。 

  其中,宣烨(1968-)为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校首席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二十余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超过60篇,先后获得教育部和省哲社优秀社科成果奖4项。余泳泽(1982-),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校学科领军人才,校聘教授,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60篇,获商务部、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等奖励10余项。团队其他老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基本每人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 

  

 【先进事迹】 

薪火相承的科研精神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 

  “学术交流之旅”助力学术起步 

  基于区域经济学专业的良好科研氛围,在各位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区域经济学学科组每月开展一次面向整个专业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之旅”的科研研讨活动。该活动的内容上包括,经典文献的相关解读、论文撰写的心得体验、经济学实证方法的正确应用、论文投稿的相关经验等。依据不同年级研究生的不同科研经历进行内容的交错分配,既能为低年级的研究生提供相关科研之路的指导,也能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各届学生的欢迎,也受到各位导师的支持,每月都有该专业的导师进行轮流点评,为“学术交流之旅”活动的持续开展与传承做出了贡献。除了每月面向区域经济学专业的研讨活动之外,各个导师带的学生也会与导师之间,同门之间不定期的开展小组讨论会,这样也更能实时兼顾与解答各个学生在科研、生活等方面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疑惑。无论是各个老师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还是“学术交流之旅”的研讨活动成为区域经济学专业具有特色的课外科研活动,既增加了科研上的学术碰撞也促进培养了该专业学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资助对外学术交流  助力学术能力成长 

  除了区域经济学专业内部科研活动的定期展开,该专业的研究生在各导师的指导下还不定期参加各项校内外的学术会议。在孔群喜导师的指导下王紫琦、王晶等学生参加了201711月在我校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研究生财经论坛之论文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宣烨导师的指导下孔凯歌等学生参加了201712月第四届在宁高校财经论坛;此外孙爽等同学参加了201712月浙江工商大学第二届在商研商研究生学术论坛、江苏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85月安徽财经大学博明论坛,孙爽同学荣获三等奖;20186月安徽财经大学2018研究生学术论坛,王晶同学荣获三等奖。 

  校内外学术会议的参与为本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思想维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不同院校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同专业的老师点评使得该专业的学生更加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差异以及该院研究生科研改进的方向等。此外,在外的学术会议的开展对于参会的研究生来说是一次特别的体验经历,不仅能够体验一个地方的特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言谈风度等。毋庸置疑,能够参加如此之多的校内外学术会议与论坛,离不开导师的相关指导与支持。 

  邀请专家讲座  助力学术能力升华 

  导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学术会议的同时,也会邀请知名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上的相关指导。2018年伊始,经过区域经济学相关导师的努力,推动展开了紫金青年学者论坛和首届中国服务业发展论坛。其中紫金青年学者论坛已经成为该专业定期邀请相关研究学者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与交流的培养模式。 

  自紫金青年学者论坛开展以来,区域经济学导师们邀请了吕越、王孝松、盛丹、Eric Bond等学者来为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学术交流与指导。这种自由而务实的学术交流模式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了该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支持,尤其是有志向致力于进一步科研的学生。20186月开展的首届中国服务业发展论坛顺利开展,成功邀请了李江帆、杜传忠、孙浦阳等著名经济学学者进行相关研究的学术汇报与点评。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研究生的学生主动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学习,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路。 

  参与科研项目  助力学术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的显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工作量和时间的积累,在上述科研探讨和学术沙龙的开展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在研究生学习生涯开始之际将学生引入到课题组从事科研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为了贯彻这样的理念,一方面,区域经济学导师团队积极吸纳学生进入导师科研项目,参与课题组活动。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对每一个新吸收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采用立体化培养方式。例如,培养学生各类文献数据资料的快速检索能力,相关计量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相关论文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科技学术论文的撰写,各类项目书如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书和“挑战杯”项目书的撰写、申报和实施等。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我院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项目,成果非常显著。如以刘凤娟为项目负责人的创新项目研究了聚力创新引领江苏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项目通过对江苏省通过聚力创新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可以为江苏省发展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找到新的政策着力点,对于有效发挥政府在暂编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推进江苏省聚力创新意义重大。同时该项目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顺利结项,主要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 

  关注学子生活  解决学术研究后顾之忧 

  在学生生活上,20183月南京财经大学刘超突发高热伴腹泻,医院考虑诊断为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内凝血,继发性肌肉溶解导致肝功能、肾功能以及呼吸功能衰竭,需要靠持续的血液净化来维持肾脏和肝脏功能。区域经济学的导师团队带头捐款献血,竭力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特别是余泳泽老师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积极呼吁同事学生开展救援活动,在这种号召力下,不到两小时已有30多名师生前去医院献血。除了此次紧急的救援号召活动,导师团队也密切关注各个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需求,积极利用学校的帮扶政策希望为困难学生的生活带来改变。上述情况只是导师团队送温暖的点滴,区域经济学的导师团队不仅为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也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上的支持。 

  区域经济学导师团队以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实的科研精神,教育学生要以不惧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心态去求知和探索科研知识,传承团队导师勇于尝试的创新开拓精神。“立德树人”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导师团队深刻地认识到立德育人是作为老师的责任,以一言一行在教导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责任编辑:周灵